풍수지리

[스크랩] 금낭경 규장각본 제일권 금낭경상

장안봉(微山) 2013. 6. 3. 23:11

金囊經 奎章閣本

 

 

第一卷 金囊經 上

 

<第一 氣感篇>

 

葬者乘生氣也.

: 張曰 萬物之所生 無著於地中者 以地中 有生氣故也 葬者穴也 葬骨 求四勢 擇八龍 是乘生氣也又曰 埋也 藏也 生氣地中之生氣 配之以五行之生氣 是也 之鼓 如器之貯 地中之生氣 是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坐穴與來山 相生 放水 與坐穴 相生 年月日時 又復常生 此卽五行之生氣也 乘之則吉 反之則凶 此自然之理也

 

五氣行乎地中.

: 五行之氣 備具 方能生物 行於地中 人自不知也 又曰 五氣 卽五行之氣也 謂五行之氣 行乎地中 周乎八方 如乾山屬金坤山屬土之類 是也

 

人受體於父母

: 張曰 子息者 父母之遺體也 又曰 夫人 皆由父母之體以生 是謂受父母之遺體也

 

本骸得氣 遺體受蔭

: 張曰 本骸者 父母之骸 乃子孫之本 父母本骸 乘得生氣 則遺體受蔭 子孫興福矣 又曰 父母 生人之本 父母之骸 乘得五行之生氣 則父母之遺 體爲子若孫 寧不享受蔭注之福哉

 

經曰 氣感而應鬼福及人

: 張曰 璞引經曰 盖古葬經也 若感應於穴中 卽父母福及子孫 父母已葬 故曰鬼 子孫受蔭 故曰福及人 一行曰 經者璞引靑囊經也又曰生曰人 死曰鬼 父母死葬得地氣 類相感而福應必及生人

 

是以 銅山西崩 靈鐘東應

: 張曰 漢未央宮中 一夕無故而鐘自鳴 東方朔曰 必有銅山崩者 未幾西蜀秦銅山崩 以日揆之正未央鐘鳴之日 帝問朔 何以知之 朔曰 盖銅出於銅山 氣相感應 猶人受體於父母 帝歎曰 物尙爾 況於人乎 況於鬼神乎 又曰 銅出於銅山之 山崩而鐘自鳴 亦猶本骸同氣子孫 蒙福 自然之理也

 

木於華春 栗芽於室

: 張曰 亦言氣之相感也 野人藏栗 春栗木華而家栗之實 亦芽 實之去木已久 而彼華此芽 盖以本性元在得氣 則相感而應 如父母之骨 葬得生氣 則子孫福旺也 又曰 且孝子之於父母 要求吉山吉水 以爲父母送終之所 父母之遺骸得安 卽孝子之心亦安至 若福流後嗣 蔭注生人 非孝子 所敢 萬一也 雖然事有必至理 有固然 山崩鐘應 木華栗芽 物類且然 葬寧不然 世之孝子 固不敢萌福應之念 而庸之 知有蔭注 必然之理 汲汲求佳地 以爲生人之計 父母遺骸 亦福得安 風水之理 其功矣 夫親生之膝下 固不待言 出繼過房 所當沈辨 今世之昧者 往往貴重於所生 忽略於所養 竭力盡於所生父母墳塋 所養父母之喪葬 滅裂殊甚 問人則曰 我受所生父母家 蔭注 與所養父母家 血脈不相關也 殊不知蒙彼 所養父母之鞠育 佩服所養父母之訓誨 承續所養父母之祭祀 居所養父母之家堂 享所養父母之田業 愛切體層 恩沈骨髓 骨骸 苟有神靈 蔭注必歸抱養禮爲人 後者以爲之子 則是所生父母於義當絶 安有義絶父母 尙能越蔭義絶之子孫耶 世之過房出繼者 可不戒哉 可不戒哉.

 

毫釐之差 禍福千里

: 張曰 此言 形勢之難辨也 故差之毫釐 失之千里 又曰 張言形勢難辨 未是盖形勢之差 便隔數里宅穴之差 則較毫芒 若認得勢正形眞 而宅穴之毫髮不惟不足以集福 而禍之不旋腫矣

已上論風水感應之理如此.

 

經曰 地有四勢 氣從八方

: 張曰 四勢者 寅申巳亥也 八方者 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也 八方 必有四勢始 而氣 必從八方來者 不正之氣 葬家所忌也 一行曰 四勢 四方之勢 八方 行乎地中之氣也 又曰 一行之言 是也 張言不正之氣 是未深乎地理者也 四勢 謂山勢從寅申巳亥而來也 八方 八卦之方位也 五行之氣 各隨八方之所屬 而實生於四勢 如乾曰金 金生巳 坎曰水 水生申之類 是也

 

夫陰陽之氣 噫而爲風 升而爲雲 降而爲雨 行乎地中 則爲生氣

: 夫大塊之內 無不自陰陽者 陰陽乃氣之母 陰陽二氣 噫而爲風 升而爲雲 墜而爲水 皆氣出乎地上 有形可見 至於行乎地中 施生萬物 則不可得而見 故謂之地氣也 一行曰 均是氣而謂地中者爲氣 則葬法可以乘之者也又曰 不獨陰不生 獨陽不成 陰陽二氣 相孚相感然後 生成之道盡矣 故形而上者 有聲有形 則爲風爲雲爲雨 行乎地中 無聲無形 則爲五行之生氣 故葬者 乘得生旺之氣 則獲洪福 若遇衰絶之氣 則災禍立見矣

 

經曰 氣乘風則散

: 謂地中之氣 散出於外 被風吹則散矣 葬者 前應後岡 左回右抱 四面前有支瓏 一如龍之掩藏區穴 懼八風能吹散生氣 則葬者雖吉地 而無益於生人也 又曰 李淳風曰 氣行土中 氣聚易以興 氣散易以敗 若高不露風 低不失脈 橫中取曲 瘦中取肉 斷中取續 若此之類 皆爲氣聚 高低不等 小大不應 左右不隨 前後不對 如此之類 皆爲氣散

 

界水則止

: 張曰 界水者 以前水 爲界域也氣行乎地中 遇土而住 隨土而去 惟界水則止之也 又曰 夫氣隨地而流行 地因水而止氣 亦隨地而止也

 

古人 聚之使不散 行之使有止 故謂之風水

: 張曰 聚生氣於穴中得法之多也 使之不散則無風吹也 行之使有止 謂前必有水以止 來氣使穴中之生起下流 故也 又曰 若藏大聚氣 勢止流環 風水之名 豈不兩盡

 

風水之法 得水爲上 藏風次之

: 張曰 得水以止生氣 則氣不流過 藏風則氣不吹散 然而得水勝藏風也 又曰 張言不流過 不吹散 猶未得郭氏之深旨也 盖爲來龍高遠不得水則不止 是謂得水 四圍有山 風門不露 是謂藏風 若但藏風不得水而界止 則來龍飛舞而去 無龍之地 葬者不吉 故寧可得水以止來龍 縱使四圍無山 有水朝應 亦是住地 是謂得水爲上 藏風次之 今之師巫 不識龍之行度 或住或去或大或小 但見四山環抱 外從秀聳 曾不究龍 何從而來 何從而落 冒焉安憤 災禍立至

 

何以言之氣之盛 雖流行而其餘者 猶有止

: 張曰 言氣之盛 雖無水止 設皆流行而其餘猶有止者 是得水爲上也一行曰 本氣旣盛 前之雖流行 不得力 而其餘力猶可止氣 是得水爲上也

 

雖零散而其深者 猶有聚

: 張曰 雖爲八風吹之零散 而其深處 猶有聚氣也

 

故藏於燥者宜淺

: 張曰 燥無水處 宜淺藏求水 以止氣也 此法深妙 蓋前水無源 生氣常隨土走過 今當淺穴 以用雨澤津流 是亦乘生氣之法 又曰 張言雨澤津流 恐未必然 盖此言壙法也 山壟之地 雖不燥 種氣甚淺 故宜淺葬以乘生氣

 

葬於夷坦者 宜深

: 張曰 謂四面坦夷 八風所吹 故宜深穴 以聚地中之氣 又曰 此言 平洋之地 種氣頗深이니 故宜深葬 以乘生氣 凡時師 執泥此說 或有掘深數丈 以成壙者 凶地 雖不能生災 吉地 亦不能發福 豈不謬哉

 

經曰 淺深得乘 風水自成

: 張曰 謂淺深用前法 得乘生氣 則風水自然成也 又曰 山壟平洋之地 或淺或深 雖或不同 基所以乘生氣者 實一 然後 可以成風水矣 已上 專論五行之生氣 四山朝集 無風則聚 衆流交會 界水則止 是以謂之風水

 

夫土者氣之體 有土斯有氣

: 張曰 氣無形 而藏於土中 假土而行 故以爲體 有土所在 斯有氣也 一行曰 土分旺於四季 五氣行乎地中 皆本乎土 故以爲氣之體也又曰 五行之氣 不能自生 隨土而生 是之謂體 土之所行 氣因以行 土之所止 氣亦隨之而止

 

氣者水之母 有氣斯有水

: 張曰 氣烝則爲雲 墜則爲雨 故氣爲水之母 生水而不息也 一行曰 水者五行之本 陰陽二氣 降生五行 五行以水爲本 則氣者水之母也 又曰 夫水不能自生 因氣而生 故爲之母 張言是也

 

經曰 外氣橫形 內氣止生 盖言此也

: 張曰 水流於外 謂之外氣 地中所行 謂之內氣 水橫流形於外 以止內氣 則內氣止而生氣聚也 一行曰 橫形者 遇水止來山之謂也 又曰 外氣謂水也 內氣謂五行之氣也 生卽五行之生氣也 一水橫流 形之於外 則五行之氣因之而止 內氣旣止 則生氣亦因之而聚也

 

丘壟之骨 岡阜之支 氣之所隨

: 張曰 此言 有土斯有氣 丘壟之骨者 以氣隱隱降降處 取之 岡阜之支者 謂隱伏而下也 此辨之宜審 一行曰 骨者基大體 支者基形勢 故丘壟岡阜 有骨必有支 有支必有骨 言骨則見丘壟有支 言支則見岡阜有骨 日岡 岡者亢也 在上之言也 土山曰阜 阜者高厚也 在氣之言也 又曰 丘壟之骨 謂眞龍正骨也 骨亦石也 岡阜之支 謂分支別派也 岡阜亦土也 不論正骨分支 不論有石有土 內氣皆隨之以生也

 

經曰 土形氣行 物因以生

: 張曰 土有形處 氣卽能行 又謂土成形於可見 氣行於不可見 當以法推之 又曰 有土斯有氣 氣之所行 物之所由 以生 此自然之理也

 

盖生者氣之聚 凝結者成骨 骨者人之生氣 死而獨留 故葬者 反氣納骨 以蔭所生之法

: 一行曰 人之生也 特氣之聚也 氣聚而爲血肉 氣間 結者 乃爲骨 故人死而血肉消化 惟骨獨留 骨本聚氣 今尙 可以類而納氣 死而葬 其骨 使更納生氣 以蔭其子孫 子孫內骨之餘化也 夫精 祥葬於骨 構精氣而萬物化成 則子孫之生 自夫母骨爲之本也 上古聖智 求福於生人者 使蔭其本 是以葬法 擇生氣於本骸 感福祥於遺體 生人亦氣也 萬物 無不以氣相感 亦無不以氣爲禍福吉凶 人之休咎 雖自外至 而其實乃自人之氣所生 故氣吉則爲祥 氣凶則爲禍 一身之間 無不自有 顧聚生肉眼 不能觀見 是以聖人智巧 求以奪造化 葬本福末爲門 福利之門 亦神妙之方也  又曰 人之生也 陰陽配合 生氣交感 聚以爲人 凝結而成骨 及其死也 支體血脈 皆腐 而惟骨獨有 盖人骨 稟五行之生氣 而骨者又人之生氣 人能死而骨不死 故葬者 所以復人之生氣 合地中之生氣 受遺體 以生者 寧不亭蔭注之福哉  已上論 五行之生氣 地中之生氣 與遺骨之生氣 三者合而爲一 則可以福流生人矣

 

 

<第二, 因勢編>

 

五氣 行於地中 發而生乎萬物 其行也 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
: 張曰 五行之氣 行乎地中 發而生乎萬物 其行也 必因地之勢 謂丘壟岡阜之勢若血脉注人之四肢 因有而往 及其聚也 必因勢之止處 若或形勢不止 氣脉不聚 葬之何益 尤宜精觀而審擇之 又曰 五行之氣 不能自行 因地而行 地之行也 必以其勢勢趨東則爲震山 震則爲木勢 向西則爲兌山 兌則爲金之類 是也 氣之聚也 亦必以勢之止 則氣之聚於此矣 如勢止處 而得震山 則木之氣聚矣 勢止處 而得兌山 則金之氣聚矣他皆類此

 

葬者原其起 乘其止

: 張曰 原其自何方而來 乘其形勢之所止處 而爲穴也 又曰眞龍正穴 子不離母 乾以乾應 坤以坤應 土以土應 石以石應 起處如是 止亦如是 龍之發也 實同一原 及其行也 天枝萬波 或一頓一伏 便可安墳 或一二里 或三四里又成一穴 所謂枝枝生葉節節生芽二十四位 無不俱足 惟大脉 居中委蛇曲折 或衝東奔西 或馳南閃北 未易緝捉 及其止也 實同所起 原起乘止之勢而行止 故葬者 必求其勢之止以乘其氣之聚

 

寅申巳亥 四勢也 衰旺 繫乎形應
: 張曰 四方之勢 謂相克相生休囚旺絶 一山之形 以諸山爲應 其說在山勢篇 又曰 火生寅 水土生申 金生巳 木生亥 正如火山 自寅至午爲生旺 有氣之山水年月也 從未至丑爲衰絶 無氣之山水年月也火長生 寅沐浴 卯冠帶 辰臨官 巳帝旺 午衰 未病 申死 酉葬 戌絶 亥胎 子養 丑故也 水火金木土山 準此

 

震離坎兌乾坤艮巽 八方也 來止 迹乎岡阜
: 張曰 所以定八方者 迹乎岡阜之來無不以乾坤艮巽八方也 其說在山勢篇 又曰 合爲八方 分則二十四位 岡阜之來也 本乎何方 其止也合乎體 是之謂迹 已上 論八卦五行 相爲表裏 八方之龍 必求止處爲穴形穴要捨休囚 而取生旺也

 

地勢原脈 山勢原骨
: 張曰 地勢平夷 須以土脉 所來爲原山勢隆高 故以岡阜爲本 又曰 平洋之地 取其脉 如懸絲釣鰲 玉女堆缉之類是也 山壟之地 取其骨 如龍蟠虎踞鸞舞鳳翔之類是也

 

委蛇東西 或爲南北
: 張曰 此言形勢曲折未定 葬者宜審觀一行曰 委蛇之形 曲折殽亂 東西南北 宜以形勢 原脉原勢觀之 又曰 此言龍之行度也

 

千尺爲勢 百尺爲形
: 張曰 勢者 其來之來 千尺之遠形者 其勢止處 於百尺之近 觀之也 又曰 勢者謂來龍頓伏有勢 形者謂已成形穴可以安墳也 千尺言其來勢之遠也 百尺言其形穴之近也

 

勢來形止 是謂全氣 全氣之地 當葬其止
: 張曰 勢須要來 形須要止 勢若不來氣不全 形若不止 氣不聚 氣止而聚 是謂全氣 言氣不飄揚流散也 葬者當其形勢止處 乃是穴也 詳其形勢篇 又曰 山峯堆疊高峻勇猛 其下 發迹委蛇 由折 各有趨向或受全氣脉 或受偏氣脉 惟全氣脉 子不離母 乾以乾應 坤以坤應 包含結裹 門戶關鑰 左右朝應 高峙聳秀 隱隱隆隆 吉在其中 是亦謂全氣之地 景純至此 發露已盡特其庸瑣之流 識不到此耳

 

全氣之地 宛委自復 回環重複
: 張曰 宛委自復 謂宛轉委曲勢雖去 而形自回復 回環重複 謂四方地勢 山形岡阜 周回環繞重複是也 又曰 張言 形回則是勢去非也 勢來形止 則爲全氣 勢若去走氣 便不全 宛委自復 明言後龍宛轉委曲而來回環重複 則是朝對左右 又復周圍環繞 前案重疊 三陽六建 靡不俱足 豈不爲十全好也 已上 論山勢奔騰 而來形像 宛委而止 止處安墳 是謂全氣

 

若踞而候也
: 張曰 地勢若人踞而侯人 言安穏不動蹲而有所特也 又曰 前言是也

 

若攬而有也
: 張曰 若人以手攬取物而有之 若攬而無有者 非也 又曰 成龍之地 人形之穴 若端正福厚 侵於雲漢 在後而來者則爲寶殿 在前而應者則爲龍樓尖秀者爲筆 圓秀者爲簡 方秀者爲笏 走足者爲旗 頭高者爲馬 連接者爲羅城踏節 重重者爲屯軍衙隊 方貳小者爲金箱 圓而小者則爲玉印 尖而利者爲牙刀 橫而直者爲衙杖羅前殿後 聳左森石 重重疊疊 靡一不具 是之謂攬而有者也

 

欲進而却 欲止而深

: 張曰 進而却 勢去而形止也 止而深 氣不爲風吹散也 又曰張言勢去形止不爲風吹 皆非也 蓋上句言山 而下句言水也 謂山豈能進 若欲進前 而又退却者 則是勢來形止之義 水豈能止 若欲止息 而又洪深者 則是洋洋悠悠 顧我欲留之義

 

來積止聚 沖陽和陰

: 張曰 氣來者 積而不散 氣聚者 止而不走 如此則陰陽冲和矣陰陽之和爲冲 又曰 來積和陰言山 止聚冲陽言水 謂衆山積疊而皆來 衆水聚會而不流 陰陽之道 自然冲和矣

 

土膏水深 鬱草茂林

: 張曰 言陰陽冲和 生氣盛而草木生 如此之地葬之 必有福應又曰 後龍高聳而落穴 前水沈蓄而不流 鬱草茂林 中有佳地

 

貴若千乘 富如萬金 經曰 形止氣蓄 化生萬物爲上地也

: 張曰 言形氣之尊貴 岡脉之富厚也 故爲上地 又曰 謂葬得來積止聚冲陽和陰之佳地 千乘之貴萬金之富可坐致也 又引葬經形止氣蓄之說 以明其言之不誣 已上 論後龍積疊昻聳 而方來前水聚會洪深而不去 是之謂大富大貴之地也

 

 

<第三, 平支編>


地貴平夷 土貴有支

: 張曰 凡山形土脉所落處 必須在平夷之地 不在平夷之地或山勢 土脉未止 非穴也 土貴有支者 此言葬於平洋之地 須得土有支脉 所以聚生氣也 又曰 丘壟 若獸之奔 若馬之馳 落在平坦 夷壙之處 極爲難得 要須認得 支節分明氣脉所聚 方可安墳


支之所起 氣隨而始 支之所終 氣隨而鐘
: 張曰 言氣因支止 有支隨氣聚也

 

觀支之法 必以隱隱隆隆 微妙玄通 吉在其中
: 張曰 觀支之法 必以隱隱隆隆 卽支之中 以取氣 吉在其中矣

 

經曰 地有吉氣 隨土所起 支有止氣 隨水而比其法以勢 順形而動 回復終始
: 張曰 言必以隱隱隆隆 而觀地之吉氣 其吉氣自隨土而起 後論八土詳矣 其法以勢順形而動者 勢必以來爲順 形必以止爲吉 回復終始者 言五行之氣 相生相剋 回復無窮 其說在八土篇

 

法葬其中 永吉無凶
: 張曰 言平坦支壟之地 能於其中 尋吉穴而葬之 則子子孫孫 永吉無凶 已上 論五行之生氣 常隨支脉而起伏 要卽其中氣而葬之 斯可取吉避凶也

 

 

<第四, 山勢編>
 

山者 勢險而有也
: 陳曰 山勢雖險 中有吉穴也

 

法葬其所會
: 張曰 謂形勢所會之處 衆山衆水聚會之地 法當葬之

 

乘其所來
: 定穴要 乘其生氣之所從來

 

審其所廢
: 謂休囚死絶地 與坐向年月不可犯

 

擇其所相
: 擇其五行旺相之地 坐向年月並合擇而用之

 

避其所害
: 謂凶神惡殺克害處 故宜避之也

 

禍福不施日 是以君子 奪神工改天命 經曰葬山之法 若呼谷中言應速也
: 葬得其地 則轉禍爲福 葬失其地則移福爲禍 不旋日之間 而禍福見焉 復引葬經 以明效驗之速也 已上 論坐向年月 當取其長生帝旺 捨其休囚死絶 蔡曰 地勢 北高南下 故其勢險險故有 所謂山 山必有聚處故葬法 聚其所會也 其曰乘其所來 審其所廢者 主力有衰旺也 擇其所相避其所害者 左右應對 有善惡也 來與相福之所 自生廢與害禍之所 自出 不旋日 言應速也

 

是故 四勢之山 生八方之龍 四勢行氣 八龍施生一得其宅 吉慶榮貴
: 四勢 謂山勢從寅申巳亥 四方位而來也寅申巳亥 卽五行生氣之地 八方卽八卦之方也 龍卽山也 宅亦穴也 火生寅 如離山坐向得 寅爲生 坎艮山坐向得申 爲生之地是也 是爲生八方之龍八龍不能自施生 要合得寅申巳亥五行之生氣然後能施生也 宅穴合此 豈不享吉慶榮貴之美哉 已上 論八方之龍 皆要合長生之位 方享榮貴

 

山之不可葬者五 氣因土行 而石山不可葬也
: 土者 氣之體 有土斯有氣 石山無土氣所不隨 故不可葬 一行曰 葬者乘生氣 石無生氣 故不葬

 

氣因形來 而斷山不可葬也
: 所謂丘壟之骨 岡阜之支 氣之所隨山旣斷絶 氣不隨來 故不可葬也

 

氣以勢止 而過山不可葬也
: 氣隨山勢所止處而止 山或橫過 其勢不住則隨而往 經曰 支之所起 氣隨而起 支之所終 氣隨而鍾 蓋生氣 每隨山勢而去 此所以不可葬也

 

氣以龍會 而獨山不可葬也
: 後岡前應 左回右抱 衆山環合乃爲吉地 獨山謂後無岡壟 又無氣脉 前無朝對 又無橫案 然後謂之獨也 必欲葬 此灾害立至

 

氣以生和 而童山不可葬也
: 冲陽和陰 鬱草茂林 乃有生氣今童山 謂崩岩破壟 焦枯險恠 不生草木而后 謂之童山 故不葬也

 

經曰 童斷石過獨 生新凶消已福
: 五山謂五害也 如葬若犯此五害雖見享福亦變新凶 謂五凶山 皆無氣之地 其何可葬

 

占山之法 以勢爲難 而形次之 方又次之
: 勢謂山勢 或起或伏 或去或止要識其從何方而來 何處而落 此其所以爲最難也 其次莫如形 一龍住處必成一形 如龜形穴居肩 蛇形穴居氣 或在首之類是也 又其次莫如定方位 如坎山坐宜某方 向宜某方之類是也已上 論方位難正 不如形象之難別 形象難別 又不如體勢之難辨也

 

上地之山 若伏若連 其原自天
: 謂望之若伏 尋之又連 一頓一起表裏承接 不絶來勢綿遠 若自天而下也 又曰 其原自天 謂究其原 本來處若天之遠 非謂從天而下也

 

若水之波
: 謂平洋之地 過氣露脉 如輕紋細浪 所宜詳察

 

若馬之馳
: 此言支壟之奔騰也

 

其來若奔
: 言來處超疊 不欲困弱 要欲奔焉

 

其止若尸
: 言止處隱伏無有去意 要如尸焉

 

若懷萬寶而燕息
: 謂來龍至貴 衆山朝從 如人燕安休息而萬寶畢陳 豈不文哉

 

若具萬膳而潔齋
: 謂來龍富厚 池湖繚繞 如貴人端坐 水陸珍味羅列 森嚴於前

 

之鼓
: 如橐之吹鼓 言納氣之滿也

 

若器之貯
: 謂左右前後形勢 無不納於穴中也

 

若龍若鸞 或蹇或盤
: 謂定形也 龍言其蟠屈 鸞言其翔舞蹇若鸞盤若龍

 

禽伏獸
: 諸山對之 如禽之見鸞 如獸之見龍無不蹲伏言玄武之尊隆也

 

若萬乘尊也
: 言玄武形勢 尊貴如此

 

天光發新
: 日月星辰 皆照塚宅謂之 天光發新言擇穴得吉 雖天光舊有 而今發若新也

 

朝海拱辰
: 言衆流畢會 如百川朝海 千山環衛如萬宿拱辰也

 

四勢端明 五害不親
: 張曰 五不可山 謂之五害 又曰此四勢 指前後左右之四勢 非寅申巳亥之四勢也 五害謂童斷石過獨也

 

十一不具 是謂其次
: 張曰 十中有一不具 便謂次也此言上之之法 已上 論體勢之奔騰 形狀之肖似 來積止聚 就中安墳 星宿照臨 山川朝揖 是謂上地

 

 

<第五, 四勢編>


夫葬 以左爲靑龍 右爲白虎 前爲朱雀 後爲玄武
 
: 張曰 皆自主山 上分之 朱雀前應之山 玄武本山也 靑龍左山也白虎右山也 大率如此

 

玄武垂頭
: 玄武本山也 垂頭山之住也 言定止之意

 

朱雀翔舞
: 謂前山來向而集 勢若翔舞也

 

靑龍蜿蜒
: 謂左山欲如龍之蜿蜒 而回抱之也

 

白虎
: 謂右山欲如虎之蹲踞 而相迎之也

 

形勢反此 法當破死
: 謂一山形勢不如此者 當破滅也

 

故虎繞 謂之啣尸
: 右山不欲盤繞 謂之啣塚中之尸

 

龍踞 謂之嫉主
: 左山不欲立踞 謂之妬本主之山

 

玄武不垂者 拒尸
: 不垂者主山昻也 昻則不藏 不藏者 不納塚中之尸也

 

朱雀不舞者 騰去
: 不舞者 前山背也 背則無情 無情者 不顧主山而去也 玄武欲壯而住 朱雀欲峻而秀 靑龍欲先而繞 白虎欲遲而厚 又曰 左山不回 敗官失財右山不抱 財物虛耗 前乏案遮 羈旅無家 來龍惡弱 坐見銷鑠 斯言得之矣 已上 論左右前後之四勢 合要如此

 

夫以水爲朱雀者 忌夫湍激 謂之悲泣
: 張曰 朱雀前朝所應是也 水近則先用水爲案 所謂外氣橫形者是也 湍激謂四季有聲 潺潺不斷 若悲泣焉 法謂哭尸主死亡相繼 大則滅族小則孤寡 又曰 聲如悲泣者 貧窮孤寡之衆 順流曲折 有環佩劎履之聲者 公卿之象 然則水聲吉凶 亦在不見別之審也

 

以支爲龍虎者 要若肘臂 謂之回抱
: 謂如人肘臂 左回右抱 則吉氣在中也蔡曰 四象以玄武爲主 若朱雀亦有以水得名者 龍虎有以支得名者 水欲靜深 而支欲拱揖也

 

朱雀源於生氣
: 此言水爲朱雀者 當以五行所生處爲源也 假如兌山屬金 金水發源來處 則是巳方金生在巳 是謂源之生氣

 

派於已盛
: 流廣於五行 已盛之地 又曰 謂如金山金水漸流至坤申之方

 

朝於大旺
: 朝入 如山家生旺之地 又曰 謂如金山金水 墳前朝揖 恰是庚酉大旺之方也

 

澤於將衰
: 五行衰處 憑朱雀以澤之也 又曰 謂如金山金水 墳前一折而歸之 辛戌之方也

 

流於囚謝
: 五行謝處 放諸水以流之也 如金山金水 流出去處 是乾亥壬以後之方也

 

以返不絶
: 法所謂因山 栽穴乘穴 放水 不使流去 欲其回環 此宗廟水法也 能依此法 則可返而歸諸 綿綿不絶之地矣

 

法每一折 而後泄
: 前水之法 每一方位 必一折爲準如不折 不謂之源流潮澤 每一折其水 必潴蓄而後泄去乃吉 言不欲傾注直流無情也

 

洋洋悠悠 顧我欲留
: 洋洋大也 悠悠遠也 水之來也遠 其勢洋洋而大 委蛇曲折 若欲去而復留也

 

其來無源 其去無流
: 其來無源 言遠而不可窮究也 葬法 見前水所出 則謂之短氣 其去無流 言前山回抱 不見流去之處 葬法 見水法 謂流破生氣是也 無源謂不見其發來處其遠可知 無流謂汪汪洋洋如萬頃之波 停蓄不動 不見其流去蹤跡也

 

經曰 山來水回 貴壽而財
: 本山欲如馬之馳 奔騰而來 前水欲得洋洋悠悠顧我而不欲去也 葬遇此地 則貴壽而多財也

 

山囚水流 虜王滅侯
: 山囚言無氣 水流言無情 葬遇此地 則往見虜 後見滅也 已上 論水之朝集流去 皆合方位 亦須眞龍正脉 止集於此方爲佳地 故曰 山來水回蔡曰 四勢之山 以十二辰而定所生 旺水之來去 亦因山而爲吉凶 卽上文所謂衰旺 係乎形氣之地 聚于將衰死之方 盛于於旺氣之地 故來欲自之方 而潮于旺氣之位 如北山宜來於坤申朝於亥子 聚于寅卯 去于辰巳 是朝者 自南方趨亥子之地 非流于亥子之地也 以返不絶者 死而更生無窮已也 山來水回山囚水流者 消息之期會也 山水回旋也 洋洋悠悠顧我而不欲去 若眷戀而不及貴也 其來無源 其去無流者 上下周密也 山來水回者 山水相聚也 山囚水去者 山水相去也 水逐山而變化 山因水而盛衰 此法古術多秘之

 

 

출처 : 심원풍수
글쓴이 : 강심원 원글보기
메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