여행이야기(중국)

[스크랩] 古代书院教育的现代启示

장안봉(微山) 2013. 4. 11. 23:57

古代书院教育的现代启示

 

九江学院 李宁宁

 

从书院到学堂——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 古代的书院教育对于今天的读书人来讲似乎显得太遥远了我们几乎已无法想象在一个个非常僻静幽深的山林一群群追随在精神导师身后的儒生们围聚在孔子圣像前专心研读儒家经典的那种情形了二十世纪初发生的两件改变中国教育以及改变读书人命运的大事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一个是1901年清政府接受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的会奏正式下令全国的书院一律改为学堂一个是1905年取消科举取士一百多年来尽管也有曾各级各类的教育和文化革命但都没有动摇过学校教育这个基本格局我们甚至无法想像可以有超越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形制的存在而书院教育和科举体制这俩个曾经延续了一千多年并及具中国特色的教育和选官体制所以在二十世纪内忧外患和变法图强的时代洪流中被迅速地连根拔除恐怕都与当时社会的普遍的共识有关就像人们曾经认为书院和科举是所有儒生的必由之路一样在清末屡战屡败国难当头的现实面前人们则一致地认定书院教育和科举所崇尚的只是一些空泛腐朽误国误民的不实之学与世无补与人有害是造成当下中国积贫积弱乃至于亡国亡种的主要祸根鲁迅的小说孔乙己非常形象地反映了旧式知识分子的窘境和悲惨的处境乃观中国一乡一邑书院林立所工者惟文章也所求者乃科举也而此外则别无所事……今日四邻日强风气日变泰西诸国出奇技淫巧以赚我钱而我之八股五言曾不足邀彼一盼试问制艺能御彼之轮船乎不能能敌彼之枪炮乎不能也自知不能而尚不亟思变通是犹讳病忌医必至不可救也——潘克先中西书院文艺兼肄论》(1893应该说这番言论非常具有代表性作为清末洋务运动的核心内容这种几乎是全盘西化的洋务教育是光绪变法维新中的关注焦点甲午战争以后人们普遍认为时局日危只有兴学育才为救危之法整顿书院尤刻不容缓但是怎么变人们首先把矛头直指书院教育中儒家的思想道德体系和不切实际的教学内容庚子之乱之后中国已是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人们论证现实世界和社会理念合理性的知识基础似乎已逐渐转换为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现代科学知识但骨子里仍然从中国经世致用的价值理念出发把西学看成是实学尽管有识之士明确地指出这种崇洋的实用主义往往是袭其皮毛忽其政本之大法梁启超语但却无法引起社会普遍的关注和冷静的思考这是无法逆转的社会的主流意识和大趋势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8961898是书院改革的高潮当时的各种书院改革方案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要求变通章程整顿书院二是要创建新型的实学书院 三是直接该改书院为学堂应该说前两种方案是想基本保留书院的体制要点在变革课程设置增加一些算学天文地舆农务兵事等有用之学而第三种方案就是彻底改制把书院之制改为学校之制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庭发布上谕限令两个月内将全国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自应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学州县之书院为小学皆颁给京师大学堂章程令其仿照办理但这个戊戌书院改制的圣旨就像短命的百日维新一样只存在了短短的两个多月九月三十号西太后下懿旨一切恢复旧制书院之设原以讲求实学并非专尚训诂词章凡天文舆地兵法算学等经世之务皆儒生份内之事学堂所学亦不过如此是书院之与学堂名异实同本不定须更改现在时势艰难尤应切实讲求不得谓一切有用之学非书院所当有事也但是事过三年以后1901),清政府再次下达书院改制上谕其基本的精神与光绪的旨意相同由此可见书院改学堂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应该指出世纪初进行的由书院向学堂的现代转换不是简单的转换名称和改变学制的问题而是面临两个革命性的变革即由传统向现代由中国体制向西方体制的根本性的转变应该说这是经历革命性的巨变像世纪初的王国维所深切意识到的那种遭遇三千年未遇之格局的深切忧虑和裂痛其次这种革命性的变革又是在一个内忧外患急功近利的时代语境中展开的因此非常强大的各种外在的力量的社会需求往往会影响乃至左右教育变革个方向和途径往往会造成对教育规律本身的忽视和僭越而这一点一百年后的今天似乎看的比较清楚

 

白鹿洞书院与古代书院的形制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这场变革为社么会发生书院教育为社么如此不堪一击地淡出我们的视线?同时为社么今天的许多读书人仍然对书院教育有如此痴情的缅想和感怀。(钱理群 在我的教师梦一书中谈到了他的书院教育梦)。我想有必要结合白鹿洞书院的情况介绍一下古代的书院教育它的基本形制以及与学校教育的不同点在哪里首先关于古代书院的形制 传统的观点认为唐玄宗时代的丽正”“集贤书院是最早使用书院这个名称的但也有学者认为建于唐代初年的湖南光石山书院是最早的民间书院不过书院起于官方的藏书教书之所和私人聚徒讲学之地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书院的主要功能一般主要包括藏书讲学祭祀三方面的功能藏书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书院的兴起与隋唐时雕版印书的大量出现民间藏书量的不断增加有关这不仅解决了知识传播的载体问题也促进了求知方式的重要变化由过去教师教学皆用口授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视简而诵的教育方式转变也就是说书籍的大量出现使得书院教育成为可能书院的藏书功能后来扩展为校书刻书传书等事业有的演化为书局有的演化为藏书楼馆讲学功能书院的讲学主要以学为主以学生的自主读书为主伴之以教师的升堂讲说师生间的质疑问答学生间的互相切磋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其中还包括那种负笈追师不辞万里的游学活动祭祀功能祭祀既是书院教育的内容也是书院教育方法同时还是书院学术倾向的重要标识祭祀在古代社会是国家之大政而祭祀与学校教育结合是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色而围绕祭祀活动学习展礼演礼也是书院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当然古代儒生还要学习日常生活中洒扫应对进退等各种礼仪那么书院比照学校教育比较突出的有这样几方面有学者提出私学传统”“自由学风通才教育是书院突出的优点郭树森隆迪用传统书院与现代教育2003也有学者认为书院教育作为古代高等教育的典范对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陈桃兰书院教育特色及其对研究生培养的启示2005而著名的书院史研究专家李才栋教授认为书院教育有几个非常明显的特征1拥有办学的自主权2比较注意学生的主动性的学习3比较注意修德4书院由德高望重的名师主持5书院讲究学问并有一定的学术自由。(李才栋关于书院史研究的若干问题2003其次关于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地位 1天下书院之首这是清代学者王昶在其编撰的天下书院总志中的评价尽管谁是天下书院之首这个问题在学术上还有一些争论特别是有些书院都想争这个名头我们姑且暂不予论但是作为古代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与岳麓嵩阳睢阳应天府并成为宋代四大书院恐怕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应该说古代书院的声望与影响与当时能否得到皇帝的赐匾赐书这种宠幸是很有关系的所以有人提出从得到皇上褒表赐书赐额而成为真正书院的先后而论白鹿洞书院也堪称天下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赐九经嵩阳书院于宋太宗太平至道二年996赐额和印本九经岳麓书院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赐额和九经石鼓书院于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赐额以上只是一个小的例证2朱熹与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庐山国学是南唐李氏朝廷的国学不是书院但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间影响不大白鹿洞书院最风光的时间是南宋朱熹的复兴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办学及确立的书院教育模式影响而后七百多年故后人称其为朱子杏坛特别是宋代几位理学大师都因为朱熹的原因与白鹿洞书院有着密切的关系吕祖谦为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撰写了白鹿洞书院记》,朱熹的论敌陆九渊应朱熹之邀在此讲学主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刻有白鹿洞书堂讲义传世成为一段影响甚广的佳话3、《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影响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作为儒学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书院教育的一大贡献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提出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基本观点是采用儒学经典中的名言警句汇集成简明又具有纲领性的教育章程。 《白鹿洞书院揭示突出了书院教育的三个根本目标首先是道德人伦的教化这是书院教育的根本方针;其次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这是的书院教育的培养规格再次是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这是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淳佑元年1241宋理宗赵昀视察太学时亲自书写白鹿洞书院揭示赐给太学生随后转抄各地成为御颁的书院乃至学校办学的指导方针

 

古代书院教育的几点启示 为了进一步考量书院与现代学校教育的理性地审视书院教育对于现代高等教育的借鉴意义有必要看看世纪初对书院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反思1胡适的观点他认为要办好高等教育应注重自由研究与自修而书院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自由研究与自主学习的精神的他在我们对学生的希望一文中指出灌入的知识学问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真正可靠的学问都是从自修得来的自修的能力是求学问的唯一条件本着这种自由学校与自主学习的理念胡适甚至认为把一千多年来的书院制度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学堂代替教育……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了胡适书院制史略东方杂志19242毛泽东的观点1921年毛泽东曾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对古代书院和学校教育有过非常精辟的一分为二的分析其实书院和学校各有其毁也各有其誉学校坏的总根在使学生立于被动消磨个性灭掉人性庸懦的随俗沉浮高才的相与裹足回看书院形式上的坏处虽然也有但上面所举学校的坏处则都没有一来是师生的感情甚笃二来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三来课程简而研讨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毛泽东. 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19218). 毛泽东网, http://mao1893.net而与胡适不同的是一个是精英教育的理念一个是平民主义的教育理念但对书院教育却都由衷地赞赏3陈平原的观点如何发挥传统书院的功能起码有三点可以考虑从大学教育体制来考虑私立大学研究院和民间学会对中国学术思想多元化的贡献从教育理念来考虑全人格教育通识教育以及打破教育的实用主义传统从教学方法考虑强调独立思考自学为主注重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所有这些都应该是书院留给我们的遗产。(陈平原. 中国大学百年. 凤凰卫视. 世纪大讲堂历史卷.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应该说自废除书院教育以来就一直有许多学者和教育改革家们针对学校教育存在的诸种弊端提出过恢复书院教育和书院教育方式的想法但往往只是个人的呼吁而已传统的书院教育和管理体制,由于其依托的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标准在现代西方现代学校观念和科学技术体制的冲击下,似乎从根本上失去了完成现代改造和转型的合法性,从而在根本上阻止了传统的书院向现代大学进行革命性变革的可能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便成为一个时代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书院教育就成为一份不可多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从而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教育启示启示之一在教与学这两个教育要素中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 我们现在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叫做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事实上这种冒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令人存疑的这里的学生往往只是一个类的抽象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有差异的独立的个体实际上我们现有的班级课堂教育是无法真正做到针对每一个有差异的学习个体我们更难以做到以学生的学习本位出发设计每一个学生的培养方案所以包括现在的评估指标体系重点也是在这个系统的考量而从这个意义说现代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恐怕都与教育重心的偏差有关长期以来在实用功利主义教育渐趋主导的大背景下高校的职业化诉求越来越强特别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向大众化转型的过程中,现代高等教育全面育人目标的弱化日益突出,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令人担忧一方面由于现代学校教育偏重单向的学科知识的讲授容易造成学生形成被动和简单记忆知识的学习惰性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上的重知识而轻素养另一方面由于教师队伍纯职业化行为的日趋普遍造成教师人格化育和精神感召力的缺乏导致教育过程的重智育而轻德育同样由于单一的课堂教育和比较松散的师生关系造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疏离进而导致教育实践中的重过程而轻内涵而现代教育管理中的层级体制和行政本位教育投入中的经济考量与效益优先以及教育评价中的学历主导和形式主义都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现代的学校教育在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方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对书院教育充满向往启示之二道德教育何为我们常说 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学校教育如何将学生的精神成长道德修为个性品质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这一方面书院教育的道德本为是非常突出也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它有一整套的教育形制和落实在日常礼仪细节中的道德教化书院教育中的道德训示是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而我们现在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形式主义道德教育的效率弱化教师中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当然对青年学子的道德化育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的同样书院教育所处的社会文化及制度环境与今天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学校要承担道德引领和道德化育的社会责任这一点是毫无疑问以白鹿洞书院为代表的传统书院教育的特征应该说主要体现于以育人为目标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理想的教育规范强调身心双修格物致知朱熹说君子成德之名而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提出的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教条正是把对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化为言简意赅但又指导明确的日常行为准则这种突出知行并重强调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这种由外入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规程以及这种自强不息刚健不懈的笃行精神无疑是至今为止各类教育形式都应该遵循和提倡的读书问学之道学生们也只有把这些问学修身之道紧密结合不畏艰辛持之以恒才可能形成良好的素质成为有用的人才而现代教育管理中的行政体制和官本位教育投入中的经济考量与效益优先以及教育评价中的学历主导和形式主义都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现代的学校教育在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方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全面育人与德育教育成效的低下是非常突出的需要提出的是古代书院的德育为本的教育理念与现代个性为本的教育理念似乎存在矛盾和对立但是现代教育所强调的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塑造如果失去道德教育的引领就会容易陷入单纯个人主义的价值误区和个性误区造成同样德育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失去个性化的内涵和因素的重视也会造成僵化的道德说教偏差而书院教育在重视德育教化的同时与强调个性化的学理探讨对今天的高等教育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事实上我们一直有非常投入的德育教育的传统而学校的德育如何克服外在的道德说教真正内化为学生身心成长的价值规范确是困扰学校德育的现实课题而这一点传统书院教育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一方面书院教育的道德本为是非常突出也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它有一整套的教育形制和落实在日常礼仪细节中的道德教化而这种道德训示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书院教育的一大特色再比如祭祀活动既是书院教育的内容也是书院教育方法同时还是书院学术倾向的重要标识祭祀在古代社会是国家之大政而祭祀与学校教育结合是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色而围绕祭祀活动学习展礼演礼也是古代儒生道德养成的重要方面启示之三书院教育管理体制如何融入现代大学教育 杨叔子院士曾深刻地指出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必须具有一个很高的文化品位构筑一个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态环境形成朝气蓬勃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充满着求真的科学精神与求善的人文精神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充满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充分调动人的主体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滋育着优秀人才的成长杨叔子.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之我感与陋见.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Vol.1五十年代由著名学者钱穆唐君毅创立的香港新亚书院就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尽管新亚书院最终和其他两家书院合并组建了现在的香港中文大学但书院的人文精神和教育理念却仍然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品牌和传统同样对与现代大学教育管理者来说将书院文化和书院的教育体制融入现代大学教育和管理的格局以弥补德育和学生个性品质塑造的不足已成为高校办学的积极尝试2005年西安交大在本科生培养中试行书院制以此作为大学生的文化社区和第二课堂坚持以德为先重视人格养成作为育人的目标提出学问与人生合一才是教育的高质量这是把书院教育作为一种富有时代特色又与优良传统相衔接的校园文化形态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指出彭康书院文治书院以及宗濂书院强调把课内课外教育结合起来通过课外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行为方式方法气质气度等综合能力让大多数学生在书院中受到熏陶在更大范围内让学生受到锻炼显然如何使现代大学教育和管理中真正形成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改变以单纯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为目的的功利是一个日显突出的社会问题结语 审视一百年前的书院教育既非为复古也非为学术而是深切地感到现代学校教育存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的诸多困扰特别是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中国现代教育在育人上的诸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从书院教育的形制中思考和借鉴充满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未尝不是一条变革的途径当然我们的教育不可能回到书院体制但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征途中我们应该向世界贡献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智慧的教育精神和教育成果我想我们应该为此而努力

출처 : 한국서원이야기
글쓴이 : 박성진 원글보기
메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