여행이야기(중국)

[스크랩] 동남아시아로의 서원파급 현황

장안봉(微山) 2013. 4. 11. 23:56

书院走向世界起始于明代正统四年(1439)也即朝鲜世宗二十一年朝鲜李氏王朝君臣借鉴中国宋代的书院制度发展其教育事业实为书院输出的重要标志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组织唐宋以来它为中国的教育学术藏书出版建筑等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思维习惯及伦常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过重大贡献

而随着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书院制度也被移植到国外为传播中华文明并促进这一文明与当地文化的结合进而推进世界文明的向前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书院制度向域外输出的起始时间目前尚难断定以今日疆界而论唐代所辖有今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越南等国部分领地元代所辖有朝蒙及锡金不丹缅甸泰国等国部分地区明代有俄缅等国部分地区永乐五年至宣德二年(1407-1427)曾收安南入版国置交趾布政司清代所辖曾有俄缅部分地区因为这部分地区处于当时中央政权的领导之下皆有可能和内地一样一体推行书院制度另外像日本等周边国家自唐代派遣使节到中国以来书院制度也随时可能输入以上两种可能唯无确凿材料证明皆只能归于存疑可以不论从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书院走向世界起始于明代正统四年(1439)也即朝鲜世宗二十一年朝鲜李氏王朝君臣借鉴中国宋代的书院制度发展其教育事业实为书院输出的重要标志

 

海外书院的分布范围主要是东亚东南亚这一中国文化圈内如朝鲜半岛历史上曾有过六百七十所书院日本书院也很多仅笔者所知就有刀江书院明治书院开明书院汲古书院高桐书院东方书院日光书院等等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的明诚书院 (1729)马来西亚槟榔屿的五福书院(1819)南华书院新加坡的萃英书院(1854)养正书院等都很有名此外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城有圣家书院(又名文华书院)创建(1732)在美国旧金山有大清书院创建如果说书院在东亚东南亚流传是因为传统的东方文化的培植那么它在欧美的立足则说明在西方文化圈中它们可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海外书院的创建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寓居海外的华人这些人因为侨居异国他乡在异族文化的氛围中常有一种飘浮无根之感对母体文化有一种执着的依恋于是就兴办起很多以传播中华文明为首务的华侨书院

 

海外绝大部分书院的创建则是外国人这些外国人之所以移植中国书院于其国土之上概而言之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吸收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将其视作一种传播文化的管线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本身也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完全本土化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是朝鲜半岛和日本在朝鲜李氏王朝四百余年间的经营使书院遍布南北各地直至今天朝鲜一千元的纸币上还印着陶山书院图案和在院中传播朱子学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李冕的画像在日本江户时代称作书院的学校就有佐贺藩多久邑的鹤山书院多度津藩的弘滨书院大沟藩的腾树书院大洲藩的止善书院大阪的德书院和田藩的育英书院弘道书院时习书院崇德成章书院温故书院博文书院尚德书院等十余所除了教学之外书院的出版功能也得到了强化刀江明治等几所书院都是在今天仍在出版图书的书院如东京明治书院从其院名我们就可以知道它创立于当时中国清代后期的明治时代(1868-1911)它在昭和四年(1929)出版过岛地大等人的天台教学史》 ,三十九年(1964)又出版了川口久雄的平安朝日本汉文学史的研究一书的增订版四十六年(1971)出版利光三津夫的律的研究》。东京善邻书 院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中文学校则以传承中国书法为重要任务书院的创始人宫岛大八(又称宫岛咏士)光绪年间留学中国追随某师张裕钊游学保定莲池武昌鹿汉襄阳鹿门等书院共八年(1887-1894)深得其书法之道回国后在东京创建书院致力于中日友善事业和弘扬其师技法终成日本一大书法流派八十年代善邻书院曾组团到北京保定武汉等地进行张氏师生书法艺术展览19868日本的上条信山和中国的启功先生还在莲池书院合作创造了张裕钊宫岛大八师生纪念碑19874裕钊重孙张瑞娴女士又在东京设立张裕钊宫岛大八纪念室续写中日书院书法技艺交流新篇章

 

外国人移植中国书院的另一个原因是想将其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管线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城的圣家书院圣家书院亦名家修院又名中国学校(Collegiodei Ch inesi)中国人则称其为文华书院它的创始人是马国贤(1632-1745)马国贤原名Metteo Ri pa意大利天主教布教会(一作传信部)教士康熙四十八年底(1710.1)抵达澳门次年奉召北上以画家身份进宫成为中国皇宫画师以长于雕琢绘塑而得康熙皇帝器重他热心传教并主张培养中国籍神职人员康熙六十一年(1722)在北京为罗马布教总会设立了第一个机关次年雍正皇帝登基他请求辞职回国得到批准之后遂于十月(1723.11)带着谷文耀等四名中国学生西行返国回国八年之后他终于征得罗马教皇同意在那不勒斯创建培养中国人的书院自任总管直至1745(乾隆十年)逝世为止可谓将毕生精力奉献于书院建设

 

书院最初以专收中国留学生为目的后来兼收有志到远东传教的西方人土耳其人经费由教会负责学生毕业后授予学位书院自创办至1868(同治七年)被意大利政府 没收历时一百三十七年(1732-1868)前后总招收中国学生一百零六人其中还不包括186 8转学的三人据记载同治()以前中国赴欧洲留学的共有一百一十三人其中九十一人( 不包括同治后去的十八人)在该院肄业占这一时期留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一余下的 百分之十几则散居意大利罗马葡萄牙里斯本法国巴黎等地的学校从以上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圣家书院在早期中国留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与圣家书院类似的还有日本东京的亦乐书院它是日本明治三十二年(1899即清光绪二 十五年)日本教育家嘉纳治五郎创建专门接纳中国留学生的教育机构其时日本已经完成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迅速强大起来并刚刚将大清帝国打败(1895)甲午战败使中国知识阶层普遍感到非学习西方开始近代化进程不可同文同种的日本自然成了当年中国人学习 西方的榜样他们纷纷东渡扶桑开始了救亡国图存的探索亦乐书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 运而生的它是中国人透过日本人学习西方以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机构当时留学东洋的中国人很多类似这样的书院在日本各大城市都有兹以东亚同文会创办的东京同文书院为例介绍此类书院的运作情况

东京同文书院当时制订了章程分名称宗旨体制肄业年限等十章共三十七条书院以专招清国留学生授以各专门学校预备之课程为宗旨设院长总教习干事各一员学监书记若干员共同管理院务学制二年每年分三个学期课程有修身日语读法日本语会话日本文法算学英语体操翻译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科考试分学期学年卒业三种每科成绩以一百点为准每学年统将学期点数合算以每科均平得五十点以上总算均平得六十点以上者则为合格否则落第学费杂费皆由学生自负以上这些规定皆类近代中国学校之制海外书院对中国学制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走出国门的书院从本质上讲只是这一制度的输出或者说移植它和本土的学院血脉相承其基本的文化功效保持不变但由于受移植时代移植地区移植人及其移植动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和本土的书院又有着很多区别一般来讲这种区别依其大小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在华侨聚居区由华侨创建的书院因为建院的主要目的是使侨胞及其子弟不忘根本它和本土书院没有太多区别在中国文化圈内的东亚地区处在吸收中国文化的时期其所创建的书院从内容到形式都与本土人看齐但又不乏特点如韩国书院的注重祭祀日本书院的强调刻书出版等而当这些地区转而学习西方时它为中国留学生建立的书院就与当地受到西方教育制度影响的学校更接近了上文提到了东京亦乐书院就是这样在西方由西方人建立的书院如意大利的圣家书院(文华书院)它的建立是为学习西方文化的中国人提供服务其内容形式离中国本土书院的距离相对来讲就要远一些

在中国书院走向世界的征途中东国朝鲜处于特殊的地位也作出了特殊贡献

출처 : 한국서원이야기
글쓴이 : 박성진 원글보기
메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