여행이야기(중국)

[스크랩] 중국의 서원 소개(중문)

장안봉(微山) 2013. 4. 11. 23:55

중국의 서원 소개

 

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神宗时朝廷将书院的钱粮一律拨归州学书院一度衰落

 

目录

名称沿革

发展历史

历史沿革

唐代书院

宋代书院

元代书院

明代书院

清代书院

香港书院

书院藏书

书院藏书的起源

书院藏书的发展

书院藏书的来源

书院藏书的特点

书院藏书的管理利用

藏书楼的建筑

历史地位和作用

对外交流

书院与赫曦台

展开

名称沿革

发展历史

历史沿革

唐代书院

宋代书院

元代书院

明代书院

清代书院

香港书院

书院藏书

书院藏书的起源

书院藏书的发展

书院藏书的来源

书院藏书的特点

书院藏书的管理利用

藏书楼的建筑

历史地位和作用

对外交流

书院与赫曦台

展开

 

名称沿革

书院

是东亚古代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为开元六年718唐玄宗在东都洛阳的丽正书院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1]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后在北宋盛极一时这时候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

元朝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明朝初年书院转衰直到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随后书院因批评时政遭当道之忌明世宗张居正皆曾毁书院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乃大没落

满清入主中国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余悸继续抑制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清 王枚睢州志·公署》:今之州署为旧时洛学书院书院创于雍正时刘公蓟植后没于水道光时马公移建于署西袁氏袁可立与州署邻

直到庚子后新政庚子诏令将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

自民国年代起在香港台湾均有不同学校称作书院」,但已与古代的书院有所出入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书院联邦制大学」,所有学生及教职员除了有各学术学科上之学院Faculty),尚会各自隶属其中一间书院College)」;书院负责专业学科以外之事宜如通识教育宿舍辅导奖学金等

 

①、中央官府设立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

②、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从宋朝开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③、也有叫书屋的如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

 

1唐代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玄宗 开元 六年乾元院改号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置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辑经籍搜求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参阅 宋 王溥唐会要卷六四,《新唐书·艺文志一》、《百官志二》、《张说传》。

 

2宋至清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有专人主持宋 代书院以讲论经籍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有白鹿石鼓(一说为嵩阳)应天岳麓四大书院元 代书院遍及各路明 清 书院更多但多为习举业而设清 光绪 二十七年后改全国省县书院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参阅 宋 王应麟 玉海·宋朝四书院》、 宋 洪迈容斋三笔·州郡书院》、《元史·选举志一》、《清史稿·选举志一》。

 

发展历史

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宋时以讲学为主的书院日渐增多南宋时随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宋代最著名的有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

明代书院发展到一千两百多所但其中有些是官办书院一些私立书院自由讲学抨击时弊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场所最著名的有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明朝统制阶级曾先后4次毁禁书院然而书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多次毁而不绝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书院师生宁死不屈东林书院的对联写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代书院达2000余所但官学化也达到了极点大部分书院与官学无异如张之洞在武昌建立的两湖书院广州越秀书院等等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沿革

唐代书院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私人书院最初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唐贞观九年635设在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官立书院初为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

为皇帝讲经的场所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将乾元院改名为丽正修书院十三年又改为集贤殿书院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于五代末期基本形成主要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

 

宋代书院

北宋初年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陆续出现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象山等书院其中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到仁宗末年北宋前期较有影响的书院全部消失熙宁四年1071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以削弱书院和县学七年将有教授的州中书院并入州学南宋初期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学者开始修复书院并成为学派活动基地及讲学的场所理宗12241264即位后将理学定为正统学说书院教育成为朱熹等理学大师的遗产被官府继承景定元年1260正式通过科举考试或从太学毕业的官员才能成为每个州的书院山长朝廷借此控制书院

元代书院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世祖首次下令广设书院民间有自愿出钱出粮赞助建学的也立为书院后多次颁布法令保护书院和庙学并将书院等视为官学书院山长也定为学官是书院官学化的开始元代将书院和理学推广到北方地区缩短了南北文化的差距并创建书院296加上修复唐宋旧院总数达到408但受官方控制甚严无书院争鸣辩论的讲学特色

明代书院

明初时宋元留存的书院多被改建为地方学校和社学成化弘治以后书院逐渐兴复嘉靖十六年1537明世宗以书院倡邪学下令毁天下私创书院十七年以书院耗费财物影响

官学教育再次禁毁书院到嘉靖末年内阁首辅徐阶提倡书院讲学书院得以恢复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掌权在统一思想的名义下下令禁毁全国书院其去世后书院又开始盛行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下令拆毁天下书院造成了东林书院事件崇祯帝即位后书院陆续恢复期间书院总数达到2000所左右其中新创建的有1699出现了陈献章王守仁等学派明朝的书院分为两类一种重授课考试的考课式书院同于官学另一种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各学派在此互相讲会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后者多为统治者所禁毁

 

清代书院

清初统治者抑制书院发展使之官学化顺治九年1652明令禁止私创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各省城设置书院后各府县相继创建书院乾隆年间官立书院剧增绝大多数书院成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则令书院改为学堂书院就此结束清代书院分为三类其一中式义理与经世之学其二以考科举为主主要学习八股文制艺其三以扑学精神倡导学术研究

 

香港书院

香港中文大学是全香港唯一实行学院和书院制并行的大学学院负责学科为本的教学书院负责学生为本的教学通识教育多由书院承担香港中文大学由新亚书院1949 年成立)崇基学院(1951 年成立)联合书院(1956 年成立)组成其后逸夫书院于 1986 年成立书院制是中文大学保留传统血脉的筋络是秉承精神气质的标签更是教职工和学生归属感的象征可以说是四个书院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精神气质造就了中文大学今天的成就和名望[2]

香港中文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分别隶属于新亚联合崇基及逸夫书院每个书院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崇基学院比较看重基督教文化新亚书院则比较看重文史哲看重中国文化四个书院皆十分重视学生的 成人教育如新亚书院就十分重视促使学生在德美各方面均衡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求知的兴趣敏锐的触角冷静的分析以及团队精神逸夫书院的通识教育特别强调学生要走出自己专业的局限学会欣赏和了解其他学科的观点开阔视野重视让学生在学习参与及各类活动过程中体悟人生培养良好的个性品格联合书院则一直强调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并重其通识教育的三大目标即自我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建立学问领域的均衡汇通独立思考和处事应变能力的提高

一个书院就是一个大的宿舍区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们在这里学习竞赛娱乐生活书院有自己的通识教育学分学生们经常在不同的活动中得到这些学分各个书院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对社会比如面试工作坊写作培训班社交礼仪讲座有的邀请各界名人来学校演讲让学生们更了解外面的世界在校庆或者院庆的日子一般都有庆祝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策划筹备学校学院的凝聚力和学生们的自豪感在此时最能得到体现作为居住生活的场所书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小型的学习生活环境增强了学生间的交往有利于形成集体合作的氛围对学生的性格养成学术兴趣价值取向等会产生积极影响书院精细的管理完善的设施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对学生开展专业知识知识以外的能力素质培养

书院还设有学长制度对内地学生而言内地或香港学长担任辅导学长协助新生尽快适应香港的生活及学习模式书院把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学科背景的学生们融合在一起借此开拓他们的眼界香港中大在亚洲独有的书院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用非常大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和学院并行的内部架构设置立足于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的理解既师承了中国古代书院传统办学思想更借鉴了欧美等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学校精神以及承载这种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的大学内部设置在香港大学和我国内地大学设置中独树一帜特色鲜明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更加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书院藏书

书院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唐盛于宋衰亡于清末历时千载中中国封建社会特 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文化

的发展 人才的培养曾起过巨大的推进作用藏书供祭和讲学是构成书院的三大事业由于藏书是古代书院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书 院藏书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藏书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与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院藏书一起 并称为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四大支柱

书院藏书的起源

书院与书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宋代学者王应麟的玉海曾经对书院作过解释院 者垣也书院是指用一圈矮墙将建筑物围起来而形成的藏书之所似乎就是古代的图书 馆今人常将图书馆三个字缩写成一个方框里面填个可能就是沿用此意

书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代与汉代的精舍精庐有一定的承继关系精舍精庐为汉代聚集生徒私家讲学之所。《后汉书·包咸传包咸少为诸生受业 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鲁诗》、《论语》。后住东海立精舍讲授三国志· 魏武帝纪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后汉书·儒林传论精庐暂 建赢粮动有千百不过汉代的精舍精庐私家讲学皆由口授限于当时的出 版技术水平尚不具备藏书条件将它

们当作书院的前身未尝不可但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书院书院这个名称始于唐代随着纸张的大量使用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书籍越来越多必须建 造较大的院子来安置藏书以方便读书人于是就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书院元代欧阳玄在贞文书院记中说唐宋之世或因朝廷赐名士之书或以故家积书之多学者就 其书之所在而读之因号为书院及有司设官以治之其制遂视学校……书院根据主办者 的不同也随之形成了官办与私办两类唐代最初设立的官办书院是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私办书院有张九宗书院义门书院等处

早期的官办书院是唐王朝修书侍讲的地方经过多年的战乱大唐王朝立国时百废待兴为统一思想繁荣文化经籍更亟待收集校勘和整理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全国征集收藏于民间的图书共收集到图书三千六十部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尚不包括佛经道经等不仅大大超过了前代也是唐代藏书最丰富的时期为了更好地整理图书除在国家藏书机 关兼校书机关秘书省弘文馆崇文馆等处藏书校书外还专门设置了书 院这一机构开展此工作开元六年(公元718)设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称集贤殿书院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随笔中写道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 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当时在书院中设置了

学士直学士侍读 学士修撰官等掌管校刊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诸事务主要的任务是备皇帝垂询唐代还兴起了许多私人创建的书院。《全唐诗中提到了11见于地方志的有17如张 九宗书院据记载该书院(四川)遂宁县唐贞观九年(公元635)比官办的集贤书院还早90这些书院多半只是读书人自己读书治学的地方不过也有一些书院有教学 活动并有数量可观的藏书。《九江府志记载义门书院唐义门陈衮即居左建立聚书千 卷以资学者

书院藏书的发展

书院和书院藏书的大发展应该说在宋代北宋初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国力渐趋强盛 士子们有了就学读书的要求而朝廷忙于武功一时顾不上文教更缺乏财力兴办足够多 的学校满足各地士子的要求因此各地名儒学者和地方官吏纷纷兴建书院以培育人 才当时的一大批著名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吕祖谦在鹿洞书院记中说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濉阳及是洞为尤者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这时雕版印刷术的推广和以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更为公私藏书创造了便利条件各书院的主持人和地方官吏努力经营书 院聚集藏书北宋王朝也给一些书院颁赐了大量图书这时书院藏书很丰富比如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府书院成立时就建学舍百五十间聚书千卷鹤山书院堂之后为阁家故一藏书又得秘书之付而传录焉与访寻于公私所板行者凡得十万卷这个藏书量已超过了当时国家书库到北宋后期统治者为了更直接地掌握人才十分重视科举大力振兴学校教育冷落了书院在这种背景下书院开始衰落

到了南宋风气又变首先北宋后期兴办的官方学校很快变成科举的附庸和政治斗争的工具日益腐败起来另外学校开支全部由官方负担而这时的官府内有农民起义的忧患外有辽金入侵的威胁财力实在捉襟见肘办学经费往往不足再次这时以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在社会上日益风行理学家们的讲学活动活跃起来于是又出现了一个大 办书院的高潮南宋的书院实际上是讲研理学的书院南宋理学主要靠书院来宣讲传播当时书院的社会地位很高影响很大总计宋代书院共有397其中北宋约占22%南宋约占78 %可见南宋书院的发展非常迅速元代统治者从蒙古南下入主中原后出于缓和阶级矛盾进行文化控制的需要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其表现之一便是大力提倡理学奖励书院因而书院在元代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另一方面官府对书院控制严密自由讲学风气不浓书院充满官学气元代书院藏书的来源主要是书院自行刻书私人捐赠和书院出资购买朝廷赐书尚无史料记载书院藏书事业 发展缓慢

 

明代初期书院仍维持着元代的规模到嘉靖年间随着科举制度弊端丛生官学日益腐败 一批士大夫重新提倡自由讲学书院才又兴盛起来当时著名理学家王守仁湛若水先后在各地广收门徒传道授业兴办书院将书院办成既是学术研究中心又能进行教学的机构由于王湛等人的大力倡导书院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但由于统治阶阶级重视科举制度 只号召天下学子精研儒经不提倡广泛涉猎率性读书受此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所以书 院虽多藏书丰富的却并不多见另外明代书院教育以会讲为特点重清谈轻读书 藏书事业因此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湛的学生继承其志向在各地纷纷建立书院 于是书院越来越多弥漫了自由讲学的风气一些著名的书院往往终于成为社会舆论的中 心针砭时事评议政治这样就遭到了当权者的猜忌发动了四起禁毁书院的案件其中 以权宦魏忠贤迫害东林党人一案为最天下的读书种子霎时好像都被剿灭尽了东林案后明代书院就此一蹶不振

至清统治者一开始实行严酷的文化禁锢政策他们害怕书院的自由讲学之风会撼动其统治 基础对书院的活动严加控制到乾隆嘉庆年间或许考虑到书院影响久远禁不如疏

统治者又改变文化控制的策略转而大力倡办书院加之清代的学术重朴学考据需要广搜 异本比勘众家对文献的需求量极大书院藏书又逐渐兴盛起来清代的书院藏书事业超过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主要原因是兴朴学重经史更有朝廷赐书和官员赐书再加上自行刻书的越来越多书院藏书一时蔚为大观后来随着封建制度的迅速崩溃书院制度也慢慢解体光绪二十七年(1901)将书院改设为学堂省城设大学堂各府合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州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于是从唐朝兴起的书院至此算是基本结 束了所有书院藏书便陆续为各地图书馆所接收只有极个别的书院(如沈阳的萃升书院)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书院既以拥书讲学为务无书即不成书院因而历代书院都比较重视藏书无不以藏书浩富 为荣只是限于环境和条件在藏书规模上有大小的差别而已书院藏书是书院教育不可或 缺的重要条件图书的收集整理与流通始终是为着书院的讲学活动而服务的综观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书院教育事业的兴衰与书院藏书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书院藏书的来源

建立丰富的书院藏书需要经常不懈地搜求和积累更需要广辟书源北宋郑樵最早提出了书籍访求的八种方法对历朝图书采访工作影响较大总结起来书院藏书的来源一般有以 下几种

 

31 捐赠这是书院藏书的主要来源向书院捐赠图书是历代的传统尽管捐赠图书的多少不等捐赠的目的各异但它们为丰富书院藏书作出了重要贡献

 

31.1 皇帝赐书皇帝赐书一直是书院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书院往往是思想比较自由之地统治者为了控制文人士子们的思想也为了笼络人心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经常赐书给书院所赐多为代表正统思想的御篡钦定和官刻的经史类图书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都得到过皇帝赐书淳熙八年(公元1181)朝廷赐白鹿书院国子监经书御赐也有三种形式一是自动二是疏请宋代咸丰二年(公元999)湖南岳麓书院的李允上疏奏请朝廷赐书结果皇帝赐予九经义疏等五种图书三是用公银购买在封建社会中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国家的公库也就是皇帝的私人产业动用公银当然也是一种御赐

 

3.1.2 官吏赠书地方官吏为了博取文雅以正教化常常捐书给书院书院有时也出面向官员地方乡绅募集如安徽中江书院的募捐书籍并藏书规条》,白鹿岳麓书院等也都 有类似条文这种捐赠从宋代到清代一直络绎不绝如前述唐代义门陈衮曾聚书数千卷在德安县建义门书院南宋时朱熹将自己所藏汉书44部送白鹿洞书院以备学者看读清代康熙年间学使王思训捐资购买经诗文数千卷给南昌豫章书院雷州知府黄锦赠书五千余卷给雷阳书院

 

31.3 私人赠书书院的实质是一种私立学校其设施包括藏书往往靠书院主持者的私谊 来 获赠如朱熹跋白鹿洞书院所藏汉书〉》熹既为刘子和作传其子仁季致书以其先人所藏汉书44通为谢时白鹿书院新成因送使藏以备学者看读岳麓书院史略咸丰初年太平军攻打长沙书院藏书荡然无存战后院长丁善庆积极着手 恢复藏书带头捐献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御定佩文韵府》、《十三经注疏》、《困学纪闻三篇862因此带动士绅学士纷纷捐献私人赠书因捐赠时间捐书者个人地 位学术水平兴趣爱好等不同而显得丰富多彩有的学者捐赠个人新著这些都对书院开展学 术交流提高研究水平极有帮助

 

32 书院自己购置和刊刻图书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多鼓励设置书院 并分拨学田以维持书院经营着产业以产出支持着自身的文化活动有能力自行购置和刻印图书的书院其藏书一般数量多质量高品种全内容丰富独具特色

 

32.1 书院购置书籍书院藏书服务于教学一般不会购买巫医卜卦种树之类的书也不像藏书家刻意追求版本齐全或古稀版本而是根据自身需要经济条件围绕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购买所购各书大半官局新印纸质坚韧可以经久”(大梁书院购书略例)岳麓书院曾苦于经籍缺少又遣其徒市之京师而负以归有的书院地方僻远尤其是清 代书院分布极广一些偏远地区的书院在当地无法购得好书就派人到江南等地购书碑传集卷七十一载冯光裕好礼士大夫,……蕺贵山书院取诸生文行优者肄业其中 僻远无以得数遣官之江南购经史群籍数千卷俾纵读之书院藏书也注意藏书的复本量补充缺本

 

32.2 书院刊印书籍宋代发明了刻板印刷术书院大大利用了这项技术书院又是文人与学者聚集的地方他们能对自己所刊刻的图书反复校勘因此能出版质量很高的图书另外书院刻书业的发达与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宋代开始各代书院大部分都是研究和讲解理 学的场所加之科举制度的成熟和发展儒家经典也就成为读书人的主要教材四书五经是通用教材明理学大师们的著作讲义语录注疏等都成为学人们必备的 重要文献需求量越来越大加之各代统治者为了加强控制而鼓励书院的设置有时分拨 学田以充资本书院通过各种经营活动也获得了一定的刻书经费如南宋丽泽书院刻司马光切韵指掌图》,严州钓台书院刻通鉴纪事本末》;而元代书院刻书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南山书院刻广韵》,宗文书院刻五代史记》,其中以西湖书院武溪书院为著名明代书院刻书以白鹿洞书院崇正书院东林书院等为著名特别是无锡东林书院的藏书刻书多是经世济国之学为海内学人所器重清代书院刻书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潮其中以 广州的广雅书院学海堂书院成都的尊经书院等为著名它们刻印的书籍不但补充本院 藏书而且畅销全国

 

32.3 书院抄写书籍宋初的书院有手抄经文的日课南唐时的刘式在白鹿洞读书时曾手抄过孟子》、《管子等书这只是一种拾遗补缺的作法

 

书院藏书的特点

中国古代藏书楼的藏书特点除受出版学术等因素制约还往往取决于不同的收藏目的兴趣及经济状况书院藏书是为了有效配合书院教学内容为书院师生服务而设置的一种学校公共图书馆所以书院藏书具有很强的共同性具体表现在内容上以经史等学述著作为主版本上以通行本为主4.1 儒家经典是中国封建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所以书院的基本教材是六经所谓日月不灭 万古六经囊括万有韬运经纶以后又把注释研究六经的一些著作奉为神圣四书作为必读书目除开这些基本典籍书院藏书会因各个书院的教学内容学术 流派地域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或致力于辞章或致力于小学或致力于经济或偏重 于采纳地方著作各具特色如岳麓书院规定学生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 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再如清代四川彭县的九峰书院教材除五经、《四书集注还读四书讲义》、《周易折中》、《明史》、《论孟疑义近代西学东渐不少书院适应社会变革更新教学内容洋务派张之洞在湖北武昌建立两湖书院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思想影响下设置了经学史学地理数学博物化学及兵操等课程并有相应科目的藏书至于近代上海的格致书院以讲习西方自然科学技术为主更由于有外国人傅兰雅的参与东西方译书占其藏书的三分之一正由于书院藏书是书院教学的工具所以书院不会收藏超出教学内容的书籍巫医星相桑麻等实用性的书籍都不在收藏之内

 

42 书院藏书不追求版本的珍贵因为它与私人藏书不同私人藏书家目的是为了保存鉴赏文物或考据校勘所以特别重视版本而书院藏书是为了教学的需要这就从根本上决定 了它追求通行版本的特点以教学类图书作为收藏与刊刻的重点同时正如上面所说的几种书院藏书的来源方式也限制了书院藏书不可能片面追求版本总的来看书院藏书从规 模品种还是版本上都无法与其它种类的藏书方式相比也无法像一些国家藏书私人藏书 一般能够较好地保存下来而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淹灭了但是正如谭卓垣先生在清代藏书楼发展史中说书院藏书楼数量很多其藏书一般说来并不珍贵而且收藏也小但 是它们是值得一记的因为它们对中国的学术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书院藏书的管理利用

历代书院藏书楼就像国家私人和寺院藏书楼一样都十分重视藏书的管理与保护这也是藏书楼时代书院的一项重点工作但由于书院藏书的读者对象为本院师生和一些地方上的读书人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保藏更是为了方便书院读者使用它便不像国家私人和院藏书那般过于封闭在管理方法上形成了一套具有公共性开放性的书院藏书制度仙源书院藏书目录初编序中说书籍渐充急须讲求读书之法务令积书之后与未积之 先气象大不相同要于文章经济上见出于精神福泽上见出于风俗人心上见出才是藏书真实作用非徒欲汗牛充栋万轴琳琅为夸多斗靡计也这是对书院藏书注重利用注重发挥藏书社会教育作用的精辟见解

 

5.1 管理人员一般书院都配备有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抄录书籍负责书籍的购买分类 编 目登记借阅清理修补等工作中国书院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应该说是相当高的最早应该首推南宋白鹿洞书院设管干管理藏书当时朱熹主持书院制订了一套详细的藏书管理制度设有管干一职专门对书籍进行日常管理至于大规模的校勘清理曝 晒等工作就临时由山长组织人员进行由于此书院在当时名声很大所以其藏书管理制度 也就在全国各地书院推广了并延及后代如宋代岳麓书院院设监院管理藏书文正书 院设斋长管理藏书而大梁书院则设司书吏一人经管用司阍役一名典守锁钥” (大梁书院藏书目)中江书院规定藏书楼尊经阁由一人管理负责看守书籍和抄写 派定正办副办事有专责若有遗失惟正副办是问”(安徽于湖中江书院藏书目 )这些管理人员都具有一定的目录学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在管理藏书的同时还 进行藏书整理与编目工作利用书院丰富的藏书编写书目撰写文献积极开展目录学研究 从而推动了古代目录与图书馆学的发展

 

5.2 登录分类和编目书院通过各种途径购进书后首先要进行登录工作对书的来源 收购日期卷册数都予以登记然后是分类编目工作如文正书院购既竣以数目编诸册 岳麓书院曾先后有三部藏书目录:《岳麓书院新置官书总目录》、《岳麓书院新捐书目 录捐助岳麓书院书籍题名》。一般不分类或以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分类分至二级类目如莲州书院的学古堂藏书经部下置十三经礼等十一个下位类史部下设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等十三个下位类同时书院还利用悬榜的方法公布藏书情况如文正书院规定……诸书须编目缮写悬牌书院门首通晓阖邑多士”“每月肄业诸生所借之书须由斋成榜示门首使借书者一览便知免至相左这种通报藏书和流通情况的作法对借书人来说是很方便的5.3 借阅可以说与历代国家藏书和私人藏书相比书院藏书利用率高读者对象广泛人数众多一般地凡是本书院的学者和生徒都能借阅中国古代书院有一整套完备而方便的借阅制度从借阅的手续期限册数借阅的范围到毁损图书的惩罚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学者要借书时先阅读藏书编目知道是否有此书然后填写登记册记下借书日 期数量和姓名还书时官吏人员记明某月某日该书归还书院藏书每年年终催书

5.4 藏书的保护藏书是书院的一项如此重要的工作保护得再精心都不过分历代书院 除 设置藏书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外还有一些特别的措施专门用来防火防潮防鼠防 蛀防盗防散曝晒和修补等如中江书院规定每月专管须开书橱晾风一二次每年六七月专管者觅精细人晒书一次晒后邀各总理清查一次这些措施无疑大大 减少了书籍的破损率给后代保存下了许多珍贵的典籍

 

5.5 读者工作因为书院有着不同于一般学校的教学目的教学形式所以书院非常重视藏 书 及其读者指导工作究其原因书院是在官学毁坏的基础上由读书人自发开拓的教学之途它的目的不在于仕宦功利而在于学业悟道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古代书院教学特色 是自学为主讲学为辅这样必然使学生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书本而要求老师的职责主 要是解惑导读和讲授治学之道在这里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

 

藏书楼的建筑

限于书籍制作的艰难古代的藏书不可能达到很大的规模在书院中往往用楼阁等表述个体建筑的名词来称呼藏书之所在书院建筑布局中由于它是整个建筑群中少有 的阁楼式的建筑甚至可能是书院唯一较高大的楼阁为了显示其重要性藏书楼多建在中 轴线上或在讲堂之后的突出位置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在建筑之始就开讲堂揭以书楼宋代南阳书院的尊经阁藏书为士人研习之资宋代扎溪书院明经 阁经史子集之书藏焉明代的正学书院建楼广收书籍以资诸生通览湖北问津书院于乾隆八年(1743)设藏书馆安徽敬敷书院经正阁贮经史典籍为数很多到光绪元年(1875)书院得以大加修建又有官员提倡捐经史书籍存院藏书更加丰富沈阳萃升书院文昌阁收藏案卷图书藏经史子集四部书13210929上海求志书院有楼房50余 间分置经学史学掌故算学舆地词章等六斋为此置备的书籍有268藏书楼 建设成为历代书院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地位和作用

书院藏书是书院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随着书院的发展而发展在中国图书馆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71 书院藏书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由于书院是古代高层次的教育机构所以都拥有一 定 规模的藏书而且由于许多藏书是书院创办人或主管人费尽心血积累起来的其中不乏非 常珍贵的典籍另外由于书院的创办人或主管人所拥护的学派不同或地域不同在藏书上 就会有不同特色的反映有的注重地方志的收藏有的注重程朱理学的经典各具特色而 且书院自行刻书一方面促进了印刷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书籍并 通过再次刊刻使这些弥足珍贵的书籍得以在社会重新流通起来书院藏书历久不衰历代相沿直到最后成为中国近代图书馆和新式学校藏书的一部分其功不可没

 

72 书院藏书都注重藏书利用通过借阅大大提高了图书的流通率打破了中古时期藏书重藏不重用的局面在此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藏书管理经验不仅集中国封建社会藏 书管理制度和方法之大成而且为建立中国近现代图书馆新型藏书管理制度开了先河

 

73 书院藏书促进了人才的培养中国古代书院都是以封建思想为指导宣扬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因此以封建正统的经集构成了书院藏书的主体但书院中还包含 着自由讲学的成分一些私人设立或地方设立的书院热衷于自由研究学问在书院中实行 自由讲学和讲会制度教学方式多采取启发诱导式提倡学生自学博览群书老师加 强指导授道解惑众多学者和生徒在书院接受这种教育学术争鸣空气比较活跃促进了 封建社会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74 书院藏书有效地传播了民族科学文化从历史上看中国书院藏书的历史远不及官家 藏书和私人藏书的历史久远其规模也不及后二者大但它好就好在既不是束之高阁只供 少数达官贵人使用也不是禁锢森严只借给亲朋好友而拥有广泛得多的服务对象供给全院生徒和学者阅读研究这样一方面扩大了中国封建社会藏书的社会职能一方面也 造就了一些致力于民族科学文化研究的有用之才

 

75 书院藏书直接推动了古代学术研究的发展历代书院聚集了大批文人学者其中许多 是 有名的学者他们不但讲学授徒而且进行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如宋代朱熹在书院的教学 中大大发展了理学清代学者黄宗羲钱大昕段玉裁等人既是书院的山长也是考据学家他们往往利用书院的丰富藏书做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工作为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工 作作出了贡献

 

对外交流

书院走向世界起始于明代正统四年(1439)也即朝鲜世宗二十一年朝鲜李氏王朝君臣借鉴中国宋代的书院制度发展其教育事业实为书院输出的重要标志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组织唐宋以来它为中国的教育学术藏书出版建筑等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思维习惯及伦常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过重大贡献

而随着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书院制度也被移植到国外为传播中华文明并促进这一文明与当地文化的结合进而推进世界文明的向前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书院制度向域外输出的起始时间目前尚难断定以今日疆界而论唐代所辖有今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越南等国部分领地元代所辖有朝蒙及锡金不丹缅甸泰国等国部分地区明代有俄缅等国部分地区永乐五年至宣德二年(1407-1427)曾收安南入版国置交趾布政司清代所辖曾有俄缅部分地区因为这部分地区处于当时中央政权的领导之下皆有可能和内地一样一体推行书院制度另外像日本等周边国家自唐代派遣使节到中国以来书院制度也随时可能输入以上两种可能唯无确凿材料证明皆只能归于存疑可以不论从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书院走向世界起始于明代正统四年(1439)也即朝鲜世宗二十一年朝鲜李氏王朝君臣借鉴中国宋代的书院制度发展其教育事业实为书院输出的重要标志

海外书院的分布范围主要是东亚东南亚这一中国文化圈内如朝鲜半岛历史上曾有过六百七十所书院日本书院也很多仅笔者所知就有刀江书院明治书院开明书院汲古书院高桐书院东方书院日光书院等等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的明诚书院 (1729)马来西亚槟榔屿的五福书院(1819)南华书院新加坡的萃英书院(1854)养正书院等都很有名此外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城有圣家书院(又名文华书院)创建(1732)在美国旧金山有大清书院创建如果说书院在东亚东南亚流传是因为传统的东方文化的培植那么它在欧美的立足则说明在西方文化圈中它们可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海外书院的创建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寓居海外的华人这些人因为侨居异国他乡在异族文化的氛围中常有一种飘浮无根之感对母体文化有一种执着的依恋于是就兴办起很多以传播中华文明为首务的华侨书院

海外绝大部分书院的创建则是外国人这些外国人之所以移植中国书院于其国土之上概而言之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吸收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将其视作一种传播文化的管线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本身也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完全本土化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是朝鲜半岛和日本在朝鲜李氏王朝四百余年间的经营使书院遍布南北各地直至今天朝鲜一千元的纸币上还印着陶山书院图案和在院中传播朱子学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李冕的画像在日本江户时代称作书院的学校就有佐贺藩多久邑的鹤山书院多度津藩的弘滨书院大沟藩的腾树书院大洲藩的止善书院大阪的德书院和田藩的育英书院弘道书院时习书院崇德成章书院温故书院博文书院尚德书院等十余所除了教学之外书院的出版功能也得到了强化刀江明治等几所书院都是在今天仍在出版图书的书院如东京明治书院从其院名我们就可以知道它创立于当时中国清代后期的明治时代(1868-1911)它在昭和四年(1929)出版过岛地大等人的天台教学史》 ,三十九年(1964)又出版了川口久雄的平安朝日本汉文学史的研究一书的增订版四十六年(1971)出版利光三津夫的律的研究》。东京善邻书 院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中文学校则以传承中国书法为重要任务书院的创始人宫岛大八(又称宫岛咏士)光绪年间留学中国追随某师张裕钊游学保定莲池武昌鹿汉襄阳鹿门等书院共八年(1887-1894)深得其书法之道回国后在东京创建书院致力于中日友善事业和弘扬其师技法终成日本一大书法流派八十年代善邻书院曾组团到北京保定武汉等地进行张氏师生书法艺术展览19868日本的上条信山和中国的启功先生还在莲池书院合作创造了张裕钊宫岛大八师生纪念碑19874裕钊重孙张瑞娴女士又在东京设立张裕钊宫岛大八纪念室续写中日书院书法技艺交流新篇章

外国人移植中国书院的另一个原因是想将其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管线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城的圣家书院圣家书院亦名家修院又名中国学校(Collegiodei Ch inesi)中国人则称其为文华书院它的创始人是马国贤(1632-1745)马国贤原名Metteo Ri pa意大利天主教布教会(一作传信部)教士康熙四十八年底(1710.1)抵达澳门次年奉召北上以画家身份进宫成为中国皇宫画师以长于雕琢绘塑而得康熙皇帝器重他热心传教并主张培养中国籍神职人员康熙六十一年(1722)在北京为罗马布教总会设立了第一个机关次年雍正皇帝登基他请求辞职回国得到批准之后遂于十月(1723.11)带着谷文耀等四名中国学生西行返国回国八年之后他终于征得罗马教皇同意在那不勒斯创建培养中国人的书院自任总管直至1745(乾隆十年)逝世为止可谓将毕生精力奉献于书院建设

书院最初以专收中国留学生为目的后来兼收有志到远东传教的西方人土耳其人经费由教会负责学生毕业后授予学位书院自创办至1868(同治七年)被意大利政府 没收历时一百三十七年(1732-1868)前后总招收中国学生一百零六人其中还不包括186 8转学的三人据记载同治()以前中国赴欧洲留学的共有一百一十三人其中九十一人( 不包括同治后去的十八人)在该院肄业占这一时期留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一余下的 百分之十几则散居意大利罗马葡萄牙里斯本法国巴黎等地的学校从以上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圣家书院在早期中国留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与圣家书院类似的还有日本东京的亦乐书院它是日本明治三十二年(1899即清光绪二 十五年)日本教育家嘉纳治五郎创建专门接纳中国留学生的教育机构其时日本已经完成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迅速强大起来并刚刚将大清帝国打败(1895)甲午战败使中国知识阶层普遍感到非学习西方开始近代化进程不可同文同种的日本自然成了当年中国人学习 西方的榜样他们纷纷东渡扶桑开始了救亡国图存的探索亦乐书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 运而生的它是中国人透过日本人学习西方以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机构当时留学东洋的中国人很多类似这样的书院在日本各大城市都有兹以东亚同文会创办的东京同文书院为例介绍此类书院的运作情况

东京同文书院当时制订了章程分名称宗旨体制肄业年限等十章共三十七条书院以专招清国留学生授以各专门学校预备之课程为宗旨设院长总教习干事各一员学监书记若干员共同管理院务学制二年每年分三个学期课程有修身日语读法日本语会话日本文法算学英语体操翻译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科考试分学期学年卒业三种每科成绩以一百点为准每学年统将学期点数合算以每科均平得五十点以上总算均平得六十点以上者则为合格否则落第学费杂费皆由学生自负以上这些规定皆类近代中国学校之制海外书院对中国学制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走出国门的书院从本质上讲只是这一制度的输出或者说移植它和本土的学院血脉相承其基本的文化功效保持不变但由于受移植时代移植地区移植人及其移植动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和本土的书院又有着很多区别一般来讲这种区别依其大小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在华侨聚居区由华侨创建的书院因为建院的主要目的是使侨胞及其子弟不忘根本它和本土书院没有太多区别在中国文化圈内的东亚地区处在吸收中国文化的时期其所创建的书院从内容到形式都与本土人看齐但又不乏特点如韩国书院的注重祭祀日本书院的强调刻书出版等而当这些地区转而学习西方时它为中国留学生建立的书院就与当地受到西方教育制度影响的学校更接近了上文提到了东京亦乐书院就是这样在西方由西方人建立的书院如意大利的圣家书院(文华书院)它的建立是为学习西方文化的中国人提供服务其内容形式离中国本土书院的距离相对来讲就要远一些

在中国书院走向世界的征途中东国朝鲜处于特殊的地位也作出了特殊贡献

 

书院与赫曦台

冯雁军

古时著名的四大书院为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始于五代后周的僧人办学宋太祖开宝九年(976)正式创立清末相继改为学堂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朱熹王阳明等众多名家在这里传道授业学制变革时期涌现了谭嗣同梁启超陈宝箴一大批著名师长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影响了中国历史的风云人物也都曾在此求学青年毛泽东数次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从事革命活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故世称千年学府

今天千年学府的教育体制已经发生变迁而书院原址则作为文物被完整保存了下来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古建筑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书院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而爱晚亭自卑亭风雩亭吹香亭赫曦台等园林建筑与人文景观在展示其书院文化博大精深之余更渲染了它闲情逸致的士人风格这些古建筑中赫曦台是个很值得玩味的地方

赫曦台从建筑的形式上来讲属于湖南地方戏台平面呈石砌台基居高开阔前部单檐歇山与后部三间单层弓形硬山结合青瓦顶空花琉璃脊挑檐卷棚颇具地方特色台柱和墙壁上有老子出关等戏曲故事的对联和堆塑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左右内壁上一丈余高走笔如龙的”“寿二字

这两个字里有个传说早在唐代乡举考试后州县长官要宴请中了举子的人宴会上要唱诗经·小雅·鹿鸣》,跳魁星舞所以这个宴会也称之为鹿鸣宴如果参加过鹿鸣宴的考生在60年后再次赴宴与新科举人同乐那就叫重赴鹿鸣宴清嘉庆十二年(1807)罗典重赴鹿鸣宴这天岳麓书院特别热闹名门望族达官显贵及门下高徒都来道贺吟诗歌赋畅古言今尽显自己的才华大家正玩在兴头上一位鹤发童颜脚蹬草履的道者前来凑趣众人见是无名老道纷纷轻薄戏谑要他写几个字看看老道看出这儿不是容人之地欲含怒而去却被人拉住斯文之地岂能容你愿来就来想去就去此时道人反而不气了操起大扫把伸入黄泥中瞅准赫曦台一壁白墙刷刷两下没等众人反应过来写下了一个丈余高的寿然后扬长而去一个个被惊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再看那字健笔如龙力透骨肌非凡人所为于是传为仙迹此后罗典曾托人四处寻访仙踪但不知下落为了弥补过失也为了对称罗典亲自在对面的壁上补写了一个但这个福字的笔力就大不如寿字了

赫曦台从初建时起就与休闲娱乐结下不解之缘清代这里则成为学子们最重要的课外活动场所还经常演出戏剧进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展示过各种文化的祥和与辉煌

由此看来古时的高等学府里人们的读书求学生活也大抵不完全是寒窗苦读

출처 : 한국서원이야기
글쓴이 : 박성진 원글보기
메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