여행이야기(중국)

[스크랩] 동림서원(东林书院)

장안봉(微山) 2013. 4. 12. 00:06

书院简介

东林书院由北宋知名学者杨时创建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为宋明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的理学传播中心和著名书院更因明末东林党事件闻名遐迩

 

 

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革职里居的顾宪成及弟允成与高攀龙等人同倡捐资在原址重兴修复并相继主持其间聚众讲学在讲习之余间或指陈时弊裁量人物锐意图新自称东林人引起朝野倾慕当时海内学者都以东林为楷模享有天下言正学者首东林之美誉明天启五年1625),阉党枉法祸兴诏毁全国书院东林首罹其难书院被严旨全部拆毁不许留存片瓦寸椽东林讲学等人亦被斥为东林党而蒙遭迫害崇祯即位惩处阉党昭雪东林诸人并下诏修复书院崇祯二年1629),无锡吴桂森应旨修复丽泽堂建来复斋居中主持讲学以后历清代各朝续有修葺书院复还旧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书院为学堂后为东林小学民国三十六年1947),书院建筑曾进行全面整修19821994年先后多次修缮2002年至2004无锡市政府全面修复东林书院修复后的书院占地面积13500M2,建筑面积3100 M2 ,院内粉墙黛瓦碧水滢滢基本恢复明清时期布局形制与鼎盛时期风貌东林书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林领袖顾宪成所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胸怀远大抱负之名联已被广为传诵成为许多学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和座右铭东林书院虽一席片壤但它在我国政治思想文化及教育史上均占有一定地位东林先贤为官清廉讲学风讲正气躬行实践锐意图新及热忱的爱国思想是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实学以救世天下为己任的东林精神延绵四百余年而生生不息万世流芳

 

 

历史沿革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是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之地。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宋南剑州将乐(今福建南平市将乐)人。因他世居将乐县城北郊龟山之下,故学者称其为龟山先生。杨时是上承二程洛学,下开福建闽学的著名理学家。也是“道南”系理学传播大师和重要关键人物,被尊为“程氏正宗”“洛闽中枢”。

  杨时与当时常州知名学者邹浩及曾任过北宋宰相的无锡李纲非常友善,从宋政和元年(1111年)初寓常州,至建炎三年(1129年)离开常州、无锡,还将乐故里,前后在常州、无锡讲学达18年之久。

  杨时十分喜爱江西庐山东林寺等风景名胜,曾撰有《东林道上闲步》一诗,曰:“寂寞莲塘七百秋,溪云庭月两悠悠。我来欲问林间道,万叠松声自唱酬。”清代无锡地方学者认为,杨时撰作此诗,“斯言也,有道存矣。及归而讲道锡邑,其地即以‘东林'名。”这就是东林书院名称来历的一种说法。

  元至正十年(1350年),僧月秋潭在东林书院遗址左偏处建有东林庵。到明洪武初年,邑人宋子华对东林庵稍作修葺扩大。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僧人信谅又加以重修。200余年间,其地沦为僧区。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无锡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为首的一批学者,在朝中因言事被罢免官职后,回到家乡研究传统文化,一直以文会友,探索理学。因讲学需要,所以积极上呈地方官府,请求在杨时讲学原址修复东林书院。

  经地方官批准同意后,明代东林书院重新修复一事于万历三十二年四月正式举行,修复工程由顾宪成仲兄顾自成亲自组织督理,至同年九月工程顺利告竣。明代重新修复后的东林书院,共占地约16亩,其中基田6亩,院田10亩,均为顾宪成捐资所购。

  明代东林书院建筑布局采用“左庙右学”形制,左边建有祭祀建筑—— 道南祠等,右边为讲学建筑。另外还有藏书及生活用房等。整座书院,粉墙碧瓦,石坊高耸,松柏苍翠,群芳吐艳,环境幽寂,是理想的讲学场所。

  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一些知名学者,就在东林书院内聚徒讲学。他们亲自审订了东林会规与会约仪式。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定期举行。东林讲学内容,除《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等主要内容外,还涉及先秦诸子百家,包括历代儒、释、道及有关哲学、文学、史学等各家学派思想。目的主要在于弘扬儒学优秀思想文化传统,对明代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末流思潮进行了有力辩驳。

  由于东林讲学对当时的社会思想起到拨乱反正的巨大作用,因此,引起朝野士大夫及远近缙绅学者的一致推崇仰慕。他们在讲习之际,往往间或议及朝政,裁量人物。当时朝野之士钦慕其风,多遥相应和,全国各地学者,有的跋涉千里,争相前至东林参加会讲。因此,东林名声大著,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一大区会和全国学人探讨理学传统文化思想以利经邦治世的重要舆论活动中心。

顾宪成于万历四十年病逝后,接任书院山长一席者为高攀龙。明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把持朝柄,弄权乱政。为了廓清吏治,振兴国家,与东林讲学有联系或学术观点相同、政见一致的广大朝野官员,对阉党的祸国殃民罪行进行了无情揭露和坚决斗争。魏忠贤等阉党一伙被揭露后,内心并不服罪,相反,气焰更加嚣张,他们残忍狠毒,采用栽赃陷害等种种卑劣手法与伎俩,将朝野与东林讲学者有联系的一大批正直官员统统称为“东林党”人,加以无情打击,残酷迫害。并大兴冤狱,以“东林”为口实,向全国颁示309人的《东林党人榜》,进行公开通缉。还编造各种黑名册,如《东林籍贯录》《东林点将录》《东林朋党录》等,不一而足。借以陷害正人,以泄私愤。并罗织蔓引,企图一网打尽。大批东林人士遭到残酷打击迫害,许多人冤死诏狱。

  由于朝中激烈党争,进而迁怒累及无锡东林书院。天启五年(1625年),阉党下令拆毁全国书院,其实首先意在东林。同年,东林书院主要建筑依庸堂先被拆毁。

  天启六年(1626年)四月,魏忠贤又责令将“苏、常等处私造书院尽行拆毁,刻期回奏”,并以“邸报”形式发布,传檄严令执行。无锡知县吴大朴接令,立即来到东林书院,实地监督执行拆毁之事。差役当场坐提易价,仓促变卖,并详细登录领买者名姓、物料名称、数量、银额等,同时备文画册,画押具结,作为题解凭证,以便 “星驰”上报。

  天启六年(1626年)五月初旬,经过22年讲学风雨沧桑的东林书院,已被全部拆毁。书院院田200亩、书院所占16亩院田等,也经差役现场实际变卖,共折得白银600余两。

  书院左侧的道南祠,因系用官资建造,是用以表彰纪念书院创始人杨时及其在无锡门人弟子的专祠,故未被拆除。

  东林书院被严令限期全部拆毁后,全国各地大批东林党人士惨遭迫害,其社会影响面广,波及范围大,株连甚众,而且由此引发国内多起重大民变。如武昌、山东、苏州、常州等地都曾先后发生。这就是震动明末中国史坛的迫害东林党人的重大事件。

  明崇祯帝天启七年(1627年)即位后,立即惩处阉党,为东林蒙冤诸人平反昭雪。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下诏提学官将各地书院宜表彰者尽行修复。崇祯二年(1629年),无锡吴桂林得到诏旨后,格外高兴,独自捐资,在东林书院荒废旧址上首先恢复修建了丽泽堂三间,修复了院前门墙,题书院门额曰:“东林精舍”。同时,于丽泽堂左侧建来复斋三间,作为自己燕息起居之地。这样,使一度中断的东林讲学诸事又得以恢复。

  崇祯十三年(1640年),因书院原址多数建筑未获修复,到处茂草丛生,一些后学之人因受条件限制,仰止无地,所以巡抚张国维助公费银100两,指示无锡县会同地方诸绅或建堂,或赎田,对东林书院进行整伤修复。
  清初,东林书院讲学修复仍在继续进行。其中主要学者、山长就是无锡高世泰。崇祯十六年(1643年),他任满回原籍无锡,从此家居。当时他40岁,年富力强,“无日不以东林先绪为已任”。清顺治十年(1653年)之秋,常州郡守宋之普政暇亲临东林书院讲学。当时尚无学舍,于是就在东林遗址上搭盖草棚数间会讲。并向高世泰当面建议说:“此地急宜兴复,后死者不得辞责。”十二年(1655年)春季,高世泰捐资修建了燕居庙以及三公祠、祭器室、典籍室、再得草庐,同时修葺道南祠与丽泽堂等。经高世泰此次修复后,东林书院除依庸堂这一重要主体建筑尚未修复外,其余大部分明末被毁建筑均得到恢复,书院基本恢复旧貌。

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至清乾隆五年(1740年)这70余年间,在官府重视及地方士绅积极赞助下,东林书院共进行过四次重大修缮。其中康熙二十六(1687年),由无锡高世泰之子高菖生、高芷生兄弟发起,会同里中戚朋友好,并呈报官府后,对书院建筑进行了修缮,使讲堂学舍规制较从前更加完备。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至三十三年(1694年)二月,由无锡知县徐永信亲自督理经始书院修复之事,经一年时间工程告竣。其中东林书院主体重要建筑依庸堂,拆毁80年后,也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三月同时正式修复落成。雍正九年(1731年)春,书院各堂斋等进行重修。凡“栋宇之欹者植之,垣墉之缺者完之,黝垩丹漆之漫漶而剥落者新之”。经此次整修油漆后,书院面貌焕然一新。雍正四年(1726年),无锡县东境分出另外析置金匮县。东林书院仅次于城区南北轴线弦河以东,隶属于金匮县管辖。雍正十二年(1734年)金匮知县王允谦莅职到任后,即首先捐俸修葺依庸堂及道南祠。次年(1735年),于依庸堂左建时雨斋四楹,又于堂右建寻乐处等。乾隆元年(1736年),再修丽泽堂。乾隆五年(1740年)春,于院内易址重建再得草庐,并恢复门外“观海来游”之石坊。同时,在无锡地方官府及学人的大力支持下,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无锡许献等人编纂的《东林书院志》计22卷也正式刊行问世。这是记载东林书院创建始末、兴毁大端及沿革历史、人物轶事、祠祀典仪、会约规条、碑文典藉等项内容的书院专志。它胪列史事详备,体列完整,内容翔实,是人们认识了解和研究东林书院的必读之书和重要文献。

  东林书院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多次修复后,其讲学、祭祀、藏书建筑及生活用房等基本恢复到明代万历年间形制规模和原来院貌。有些学舍斋室较明代还有增建,如时雨斋、寻乐处等均为清代新增建筑。

  清代中期,于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书院。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修道南祠。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修东林书院。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新建东林报功词。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毁于咸丰年间兵火的道南祠。

  清光绪元年(1875年),四川廖纶出任无锡知县。到任后,曾修复书院,并亲笔为道南祠书匾额。同时,锐意振兴东林讲会之事,曾召集地方士绅学人,大会于东林书院依庸堂,并推年长者一人手执《高子遗书》,升座领讲,往往朗诵数百言不等,对学人风励教育影响尤深。

  东林书院从明末经清代近270余年间,会众讲学之风历代承继,延续不断,这是书院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是值得称颂肯定的。

  清末受西学东渐影响,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进程。按照规定,“因府州县乡邑,公私现有之书院、义学、社学、学塾,皆改为兼习中西之学校,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府州县之书院为中等学,义学、社学为小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东林书院应旨改为“东林高等小学堂”。民国36年(1947年),因东林书院祠宇岁久失修,由吴敬恒、华文川、钱基博、钱基厚、顾宝琛、邓肇圻、裘维裕、唐文治等30人发起重修,集议恢复明清讲学旧观。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历史上古迹的保护,1956年,东林书院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东林书院文物保管所成立,修复丽泽堂、依庸堂、东林精舍、道南祠、碑亭、石牌坊,并恢复部分文革中被毁匾联。1994年更名为东林书院文物管理处,修复来复斋、晚翠山房、重建大门、石桥、泮池、西廊等。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无锡市政府协调搬迁东林小学,并拨专款对东林书院进行全面保护,修缮燕居庙、典籍室、祭器室和三公祠建筑,并对西园、东园进行全面环境治理。

  修复后的东林书院占地面积13500M2,各类展示建筑15余幢,各式匾额楹联40余副,再现书院明清时期布局形制与鼎盛时期风貌。自全面修复以来,书院先后被评为无锡市旅游十八景,国家“AAA”级景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事记

1、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杨时创建东林书院。

2、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僧秋潭在书院旧址左偏处建东林庵。

3、明正德年间,邵宝在城南保安寺建城南东林书院。

4、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被罢黜返乡的顾宪成、高攀龙等人重修东林书院并聚众讲学期间。

5、天启五至六年(公元1625-1626年),阉党两下矫旨拆毁东林书院,仅道南祠获存。

6、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诏复书院。次年,吴桂森独自捐资,建丽泽堂、来复斋及门墙等。

7、公元1655年,高世泰捐资修建燕居庙以及三公祠、祭器室、典籍室、再得草庐,同时修葺道南祠、丽泽堂等。

8、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三月,东林书院主体重要建筑——依庸堂正式修复落成。

9、雍正十一年(1733年),无锡许献等人编撰的《东林书院志》计22卷正式刊行问世。

10、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东林书院应旨改为“东林高等小学堂”。

11、民国36年(1947年),由吴敬恒、唐文治、华文川、钱基博、钱基厚等三十余人发起重修东林书院,依庸堂、丽泽堂及亭子、晚翠山房、再得草庐、时雨斋、南国杏坛、道南祠、三公祠等均得到修缮。

12、1956年,东林书院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3、1983年,东林书院文物保管所成立,修复丽泽堂、依庸堂、东林精舍、道南祠、碑亭、石牌坊,并恢复部分文革中被毁匾联。

14、1993年8月,无锡市人民政府、无锡市文管会、无锡市规划管理局正式划定东林书院保护范围及控制地带。东林书院旧址保护范围:东到解放东路,北到箬叶巷,西至苏家弄,南与原市第二中学相隔之围墙。这一区域即为原书院旧址,作为重点保护区。其上原有其他建筑,按规划逐步搬迁拆除。基建控制地带:南、北、西各自保护范围界址外延30米。10日,举行东林书院修复奠基仪式。

15、1994年,东林文物保管所更名为东林书院文物管理处,修复来复斋、晚翠山房、重建大门、石桥、泮池、西廊等。

16、1994年10月,成功举办全国性“纪念书院重修39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出版论文集。

17、2002年至2004年,无锡市政府拨款修缮了燕居庙、典籍室、祭器室和三公祠,并对书院建筑进行全面修缮保护和书院环境进行全面整治。恢复明代原有弓河并挖掘保护原弓河驳岸。

18、2003年7月18日,东林书院与岳麓书院缔结友好书院签约仪式在来复斋举行。

19、2004年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长春视察东林书院。

20、2004年10月,成功举办“纪念东林书院重修400周年全国学术活动”并出版论文集。

21、2005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朱增泉中将参观东林书院。

22、2005年1月20日,政协伍卓明副主席一行参观东林书院。

23、2005年4月10日,原中宣部长王忍之及夫人参观东林书院。

24、2005年4月29日, “东林学习讲坛”第一讲由复旦大学葛剑雄主讲“移民与海派文化”。

25、2005年5月1日上午9:00,原中宣部长曾建徽同志一行5人参观书院。

26、2005年5月4日上午9:00,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书院,常务副省长蒋定之、市委书记杨卫泽、市委宣传部部长王立人陪同。

27、2005年5月7日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葆华参观东林书院。

28、2005年5月8日下午,原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及夫人参观东林书院。

29、2005年7月7日,东林学习讲坛第二讲《文化建设与提高综合竞争力》,由范建主讲。

30、2005年9月18日,无锡市政协和市委统战部在东林书院联合举行中秋茶话会,市领导杨卫泽、毛小平、王咏红、韩军、丁卜人、杨惠菊、麻建国等人和军分区副司令员丁瑞方、市政府秘书长林国忠、市政协秘书长周永耕出席茶话会。

31、2005年10月23日下午,东林书院通过省旅游局“国家AAA级景区”验收。

32、2006年4月4日,东林书院与安阳书院缔结友好书院签约仪式在来复斋举行。

33、2006年4月18日,“百名将军看家乡”接待任务,将军及亲属一行100多人参观书院。

34、2006年12月5日,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尉健行一行40多人参观。

35、2007年5月23日上午,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伟长一行18人参观。

36、2008年2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一行参观东林书院。

37、2009年4月25日,前中宣部副部长龚心翰、作协主席张炯参观东林书院。

38、2009年4月28日—5月7日,“油画布上的水乡情——乌克兰功勋艺术大师油画展”在东林书院道南祠举行。乌克兰驻沪总领事安娜·卡尔玛多诺娃出席画展。

 

古今人物

东林先贤

  北宋知名学者杨时创建东林书院,并长期讲学其间。元代一度荒废。明末以顾宪成为首的有志学者兴复东林书院,重开讲事他们崇尚实学,反对空谈,关心国事,清正廉洁。独具特色的学风和气节,将永远启迪和激励后人。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宋南剑将乐(今福建将乐)人,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曾官浏阳徐耀萧山知县,龙图阁直学士。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北宋知名理学家。一生主要在我国东南各地游学。他于政和元年(1111)至建炎三年(1129)在常州及东林书院讲学达18年之久。对北宋理学南传贡献极大。著有《龟山集》等。

  顾宪成(1550──1612):字叔时,号泾阳,称“东林先生”。万历八年(1580)进士,曾官吏部文选司郎中。东林学派主要首领。他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因言事被削职为民,返回无锡,与本邑高攀龙等人于宋杨时讲学旧址修复东林书院,聚众讲学,声名大振,全国朝野仰慕附从。万历四十年病卒于家。著有《东林会约》、《泾皋藏稿》、《小心斋札记》等。东林八君子主要成员。

  顾允成(1551──1607):字季时,号泾凡。宪成弟。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历任保定府学教授、国子监博士、礼部主事等。性耿介,自厉名节,因言事谪官归里参与东林讲学。著有《小辨斋偶存》等。

  高攀龙(1562──1626):字存之,号景逸。无锡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曾官行人、都察院左都御史。辞官归里,与顾宪成等人长期讲学东林书院,系东林学派主要首领。天启年间因反对阄党枉法,后被迫害投宅后水池自沉,终年64岁。著有《高子遗书》等。

  安希范(1564──1621):字小范,无锡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曾授行人、进礼部主事等。因上疏朝廷用人不当,权臣挟私植党,辅国误事等,被斥为民。性恬静简易,参与东林讲学。著有《天全堂集》。

  叶茂才(1560──1631):字参之,号闲适,无锡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曾官刑部主事、南京太仆少卿等。因建言被排斥自引归里,参与东林讲学。性恬淡,寡嗜好。著有《兴至吟》、《旁嚣止嚣录》等。

  刘元珍(1568──1619):字伯先,号本孺,无锡人。少苦贫,勤于理生,能体人情。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曾官南京礼部主事,因建言被贬秩调极边,后被除名。参与东林讲学。著有《依庸絮语》、《东林志稿》等。

  薛敷教(生卒年不详):字以身,号玄台,武进(今常州)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曾官凤翔教授、国子监助教等。因言事弃官省亲归里。平常禔身严苦,垢衣粝食,终身不受人馈。但识见机敏,参与东林讲学。著有《浮弋集》、《泉上杂语》等。卒年59岁。

  钱一本(1546──1617):字国瑞,号启新,武进(常州)人,万历十一年(1582)进士。除庐陵知县、福建道御史。因争国本被斥为民,归至东林讲学。尤精《周易》之学。著有《像象管见》等。卒年71岁。

东林学子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八月清廷下诏,将各州、县的书院改设小学堂。第二年五月,东林小学改为东林高等小学堂,于同年十月一日正式开学。在读书、求实、关心国事的东林精神鼓舞下,东林这方古老的学苑沃土,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大批有名学子和拔尖人才。真可谓:百年东林,人才辈出。

  秦邦宪: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在苏州、无锡积极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起,历任全国总工会宣传部干事、团中央宣传部长、团中央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临时中央总书记。 1936年12月与周恩来一起作为中共中央代表赴重庆参加“西安事变”的和平谈判。1937年起历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兼组织部长、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兼《解放日报》和《新华通讯社》社长,在“七大”当选为中央委员。 译著有《苏联共产党历史简明教程》、《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基本问题》、《共产党宣言》等。 1946年3月,作为中共代表之一,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同年4月8日,与王若飞等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罹难。享年39岁。

  陈翰笙: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先后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并经李大钊介绍为第三国际工作。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长期进行广泛的农村经济调查和研究。1933年任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理事会主席。1946年再次赴英国,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校任教。1951年回国,历任外交部顾问、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国际文化书院院长等职,多次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钱钟书:著名作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历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上海复旦女子文理学院英语系教授、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兼任北京图书馆文化馆刊顾问,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纂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主持外文系研究生事务。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围城》家喻户晓,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管锥篇》、《谈艺录》是他杰出的学术研究成果,蜚声海内外。钱钟书学贯中西,掌握多国文字,治学严谨,富于创新,其知识的渊博、学问积淀的深厚、见解论述之精辟,使学术界为之惊叹。文坛提起钱钟书,莫不为之肃然起敬。

  薛暮桥: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全国物价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总干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计划学会会长、价格学会会长。早年从事革命活动,六十多年来全身心投入了党的经济工作的实践和经济理论的研究,为我国经济体制发展改革作出重大的贡献。他辛勤笔耕、著述丰硕。如《当前我国经济若干问题》、《按照客观规律管理经济》、《改革和理论上的突破》等著作,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薛暮桥同志是中国社会经济理论的开拓者、中国经济改革的领导者和实践者。

  杨荫浏:著名中国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家、乐律学家,中央音乐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曾先后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曾任中国音协民族音乐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杨荫浏先生堪称“中国音乐一代宗师”。

  季国标: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纺织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环境学部主任、中国纺织总会科技委主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纺织大学名誉教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顾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部技术顾问等职。从事化纤工程技术40年,在化纤工业的理论和实践上有较深的造诣,是我国建国后的第一代化纤专家,是我国化纤工业工程技术方面的主要开拓者和组织者之一,93年9月被联合国组织授予注册高级化纤专家资格。多次在日本、英国、奥地利、香港等地参加国际性纺织化纤学术会议,并应邀作报告,在国际化纤界享有盛誉。

  侯芙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1989年被授予石化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东林故事

生死关头——东林党领袖高攀龙[止水]的故事
【释义】决定生死的关头,指起决定作用的时机或转折点。
【出处】高攀龙《高子遗书•讲义•仁远乎哉章》:“此一转念,是生死关头,千圣都从此做成.”
  江南无锡,城中水曲巷中有一处“高子止水”遗址。
  “高子止水”什么意思?“高”指明末东林党领袖高攀龙,“子”是对高攀龙的尊称,“止”这里是投的意思,“水”这里指的是池水——高攀龙投水自尽,为什么?生死关头,高攀龙怎么样?
  让我们进无锡南门的江南中学吧,当你站在“高子止水”那一泓清池水前,当你站在那郭沫若题写的“高子止水”石匾前,当想着高子在生死关头前的情景时,悲壮与崇高便从中而出。
  熹宗天启元年(1621),高子重获起用,被任命为光禄寺丞。这时,高子已近六十岁了。第二年春天,清兵攻陷辽东四十余城,危及京师。高子建议熹宗“特设一防御大臣,专理守战”。熹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果然边事平静了几年。这一年四月,高子上疏追论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激怒熹宗,熹宗传旨“高攀龙诬朕不孝”,将加重罚,经首辅叶向高援救,才罚俸一年了事。
  天启四年(1624)八月,高子任左都御吏。当时御吏崔呈秀巡按淮扬作威作福、贪赃枉法。高子秉公考察,查实崔呈秀罪行送交吏部议处,吏部尚书赵南星复核后奏请将崔呈秀削职充军。
  情急中,崔呈秀身穿青衣,头戴小帽,怀挟金银财宝,夜投魏忠贤私宅求见,拜魏忠贤为义父。于是,魏崔两人狼狈为奸,视赵南星和高子为眼中钉。同年,魏忠贤借故责备赵南星与攀龙等朋谋结党,于是赵南星求去,第二天,高子也辞职而去。这时的魏忠贤,已是大权在握,势倾朝野了。而崔呈秀从此平步青云,直做到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吏。他还做了几本名册,献给魏忠贤。一本叫“同志录”,录的是所谓东林党人;一本叫天鉴录,录的反对东林党的人。魏忠贤就凭这两本名册黜陟百官。
  天启五年(1625),崔呈秀再次诬陷高子,并削高子官籍,接着,又矫旨毁天下书院,东林书院首当其冲。
  天启六年(1626)二月,崔呈秀又与魏忠贤合谋,借提督苏杭太监李实之名,诬陷前应天府周起元在任时吞没府库十万钱财,与无锡高攀龙、吴县周顺昌、江阴缪昌期、李应升,吴江周宗建,余姚黄遵素“朋分赃款”(史称东林后七子)。接着,魏忠贤矫旨派缇绮四出逮捕。三月初,周宗建、缪昌期被捕。高子获悉这个消息,自知必不能免,但他还是从容如常,不露一丝声色。
  到了三月十六日那天,高子一早就到东林书院道南祠,拜宗儒杨时的牌位,焚祭《别圣文》,宣心迹。回来后,跟几位好友在后花园赏花,谈笑自若。就在这时,又传来缇绮前来的消息。高子说:“果然料得不错,不足惊怪,我早已视死如归。”对于家事,高子也没有作什么吩咐,只说:“吾有赡田二百亩,售之,可当缇绮费,俟天明,萧然就道耳。儿辈各归寝,吾亦安枕矣。”
  到了半夜,又再度传来缇绮前来的消息。高子起身,问清楚后,步入书斋,取纸写了几行字,装入封袋,封好,放在一个小箱子里;然后转到夫人那儿谈了一会儿;又把两个孙子唤醒,叫到自己寝室。高子告诉孙子:“吾此行,未卜归期,叮咛汝者只四字曰‘无贻祖羞’而已。”说完,从小箱子里取出刚才那个封袋,放在几案上,吩咐道:“以此付官旗,勿先启视。”
  两个孙子退出后,寝室门就关上了。起初,家人以为他已上床就寝,可是过了好久都没听到一丝声响,家人才觉得不对劲,推开寝室门一看,人去床空,灯影孤寂。到处去找,也没找到,才赶紧拆开几案上的封袋求看,原来是封遗表。上面写道:“臣虽削夺,旧系大臣。大臣受辱则辱国。故北向叩头,从屈平之遗则。君恩未报,结愿来生。臣攀龙垂绝书。乞使者持此报皇上。”
  家人读了,惊骇万分,赶紧从旁门奔到后园——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只见高子“平立水中,冠不沾滴,履不沾泥,左手护心,右手傍岸,倚南向北,如对君然”。一代大儒、一代忠臣,就在他六十五岁之年,视死如归地步屈原之后,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时间是明天启六年(1626)三月十七日凌晨。
  天启七年(1627),崇祯即位后,惩治阉党,魏忠贤、崔呈秀畏罪自缢。高子得到昭雪,被追谥“忠宪”,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
  高子亦英雄,是有江南特色的、无锡风骨的中国英雄!

乾隆赐匾“一榜九进士”

  在无锡东林书院里,如今珍藏着两块匾额。一块上面写着“六科三解元”,另一块上面写着“一榜九进士”。其实,这两块匾额早先是竖立在无锡学前街学宫前的牌坊左右的,那么因何到了东林书院里呢?这两块牌坊上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通过了解,笔者发现话的意思是说,无锡这地方人才济济。在六次乡试中,有三人曾中了第一名,在一次会考中无锡就有九人中了进士。京城会考,三年一次,每次只取二三百个进士,无锡一地能在一科中考中九个进士,还不稀奇吗?几百年来,“六科三解元”、“一榜九进士”,一直被无锡人传为佳话,而关于其中的故事,又得从头说起。

  清乾隆年间,一年逢京城会考。皇帝降下圣旨,任命刑部尚书、无锡人秦蕙田为主考大臣。无锡的考生知道以后,一个个高兴得心花怒放。于是你传我,我传你,大家约好一起去找秦蕙田的女婿,喜滋滋地对他说:“这下好了,主考大人是你的老丈人。你赶紧到京城去一趟,打听打听,也好让我们沾点光。”哪知秦蕙田的女婿一听,连连摇头说:“你们不晓得我老丈人的脾气。他秉性耿直、板板六十四,弄得不好,还要给他臭骂一顿。”但是众人不死心,七嘴八舌的你一句、我一句地劝说,到底把对方给说动了。等同窗好友一走,秦蕙田的女婿马上打点行装,第二天一早便乘船进京去。不到半个月,他来到京城,住进丈人的府上。

  第二天一早,此人就去拜见岳父。这时候秦蕙田正在洗脸,一见女婿便问这次进京有什么事。女婿连忙回答:“小婿是为功名而来。”秦蕙田一听很高兴,鼓励说:“好男儿是该有点志气,现今离考期已近,你得用心攻读,功名才有希望。”女婿叹一口气说:“唉,诗似海,文如洋。叫我从何下手?岳父大人,这次您是主考,可否给小婿指点一二!”秦蕙田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啪地将洗脸巾朝桌上一抛,又端起铜盆,将盆中的洗脸水朝院中“哗啦”一倒,厉声说:“胡说八道!难道连诗文都不愿读,就想得功名?还不回去刻苦攻读!”女婿被骂得耳朵根都红了,只得灰溜溜地回转书房。想想无门路可找,住了两天就回无锡了。

  一到家,那些考生就一个一个地上门来问他可曾探听到什么门道?秦蕙田的女婿直叹气:“什么门道!都是你们出的好主意,害得我被老岳丈骂了一顿。”考生一听,都不作声了。有几个还不甘心,问道:“打是疼,骂是爱。你老岳丈是怎么骂你的?难道一句话都不说?”秦蕙田的女婿被问急了,便将拜见秦蕙田的经过一五一十都讲了出来。最后把秦蕙田倒洗脸水赶他走的事都讲了。众人听完,一个个像泥塑木雕一样,我看着你,你看着我,无话可讲。

  忽然,有位考生一拍大腿说:“有门道!有门道!”众人又是一惊,齐声问:“有什么门道?”“你们想,秦大人把洗脸水朝院子里一倒,我们不可以在这上面做点文章吗?”他这一说,就像谜底被揭晓一样,在场的一个个眉开眼笑,齐声说:“对!对!这里面有门道!”那个考生又说:“虽然是这么猜测了,但考试时还得靠真本事。”在场的考生都齐声地说:“对!”于是,在场的考生回家后更加发愤读书,并勤于习作,相互切磋,暗暗地作准备。

  几个月后,各地考生都进了京城。到了考期,进场一看考题是“鸢飞戾天”四字,与原先猜测的考题比较相近。由于无锡部分考生作了准备,因而答得比较顺利。等到发榜时一看,无锡一地,竟有九名考生中了进士。

  这一来,不少落榜的考生不服气,说主考大人是无锡人,无锡一地中了九名进士,必定有作弊的嫌疑。有几个和秦蕙田不合的大臣,也借此到乾隆皇帝跟前告秦蕙田。乾隆皇帝听了,心想:会考的试题是朕亲定的,要等考试当天才揭晓。怎么会事先就泄露呢?但要使朝内外的人士信服,还得去无锡实地了解那里的读书风气。想罢,便派钦差,立即到无锡去私行察访。

  秦蕙田得到这消息后,虽然自己没作什么亏心事,可也不能使无锡人因为没防备,而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他便立即修书一封,派心腹之人,日夜兼程,赶回无锡,送交无锡县令,让他作些准备。

  钦差还没到无锡,无锡县令已接到秦蕙田的手书。他想,一榜九进士,无锡出人才,自己脸上也光彩;万一真的被钦差查出什么名堂,自己当父母官的也要连带倒霉。于是立即和师爷商量好一个办法,连夜叫人赶印书本。第二天一早,就分发到全城百姓手里,不论老少,人手一册。

  几天后,钦差大人乘船接近无锡地面,沿着运河一路过来。当船行到石塘湾时,就听见岸上传来读书声。钦差透过船窗朝岸上一瞟,只见一个放牛郎骑在牛背上,手里捧着一本书,正在大声朗读,心里不觉一阵惊奇。

  船开进无锡城,读书声也越来越响。钦差听着、看着,心里却是将信将疑:会不会是听到风声,做出样子来给我看的呢?正在寻思着,船已到了西门。钦差便叫在一家豆腐坊旁边的埠头靠岸,随即换上便服,带着几名随从,上岸察访。

  钦差走街串巷,饮酒喝茶,说也奇怪,不管走到哪里,那里都有读书声:挑葱卖菜的,跑堂泡茶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随身都带着本书,一有空就拿出来念。钦差察访了一天,到处都是读书声,可他心里还是不踏实。

  这时,刮起了大风,天边布满乌云,不多一会儿,就下起雨来,钦差赶紧回到船上,吃过晚饭就躺在船舱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正想着,突然岸上又传来读书声,仔细一听,读书声是从埠头旁的豆腐坊里传来的。他再也躺不住了,一骨碌爬起来,打算到豆腐坊里去问个清楚。

  钦差敲门进来一看,屋里有母女两人正在磨豆腐。钦差问道:“你们深夜磨豆腐,还一边读书,有什么乐趣呢?”那老妇人说:“念书磨豆腐,省力不觉苦。”钦差又问:“这书本是官府发的,还是你们自己买的?”姑娘回答:“上头发的,自家念的。”钦差又问:“念了可会作诗?”母女俩一齐答道:“作诗不会,对对子还马马虎虎。”钦差一听,马上说:“好,我出个对子让你们对对!”他眼珠一转,随口念出上联:“雨打船篷,风送岸上读书声。”那老妇人一听,连忙对道:“豆腐磨眼,水冲脐下白石浆。”钦差点了点头,又出了一条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姑娘立即答道:“推磨、拉磨、手拗磨,磨磨出浆。”

  钦差一听,心里不得不佩服。这母女俩尚且有这么好的文采,看来我沿途看到无锡人的读书情景不是假的。有这么好的读书风气,一榜九进士也是靠的真本事。于是他告别母女俩,回到船上。第二天,钦差就吩咐开船回京去了。乾隆皇帝听了钦差察访的结果,心里也十分高兴。马上下圣旨,嘉奖无锡县令,还钦赐两块匾额,一块写的是“六科三解元”,另一块写的是“一榜九进士”,让无锡县令竖在无锡学宫的两旁。这是对我们无锡人崇尚读书的一大褒奖。几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游人前去瞻仰。后来,因城建改造被请进了东林书院,但它们在无锡人的心目中永远是一块璀璨的丰碑。
  王金中 撰稿 张建波 整理

 

 

 

 

书院揽胜

  东林书院占地面积1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书院内石坊高耸,屋宇鳞比,绿荫碧水,草茵花香,基本呈现明清鼎盛时期格局风貌。现将院内景点择要简介如下:

一、书院大门

  始建于明万历间。计三楹,榜曰:东林书院。原在院前七箭河附近,后河塞门废。1994年重建于此。原悬门联曰:此日今还再,当年道果南。此联引用书院创始人宋代杨时典故。他曾撰有《此日不再得.示同学》长诗,勉励学人珍惜时间,刻意攻读,否则时去不返,难以再得。明代书院修复重开讲事,故曰:此日今还在。另外,杨时一次南归时,其师程颢目送他曰:“吾道南矣”。后杨时居东林长期讲学,故曰:当年道果南。原联久逸,现联由无锡著名学者钱伟长重新题写。

二、石牌坊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又称马头牌坊,是书院的标志与象征。它位于书院建筑群导入部位,起烘托整个建筑作用,使书院建筑显得庄重、古朴。天启六年(1626)阉党毁书院,石坊同时被毁。明代原石坊上题“观海来游”、“洛闽中枢”等字样。清康熙年间改建木坊。乾隆五年(1740)恢复石坊,坊额上改题“东林旧迹”、“后学津梁”字样。此坊为三间四柱五楼构架,通高7.24米。石坊上雕饰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精美图案。通体设计合理,结构严谨,堪称为石构建筑珍品。

三、旗杆石

  此两块方形旗杆石系前代原址遗物。位于石坊后甬道两侧,每块约100厘米见方。厚约15厘米。中凿圆孔,孔径25厘米左右。为书院讲学期间悬挂院旗之用。据文献记载,旗杆木制,固定于基石上。旗杆上悬长方形旗帜,左右各一面。左侧旗上有“声彻琼林”四字,右侧旗上有“香飘桂殿”四字。琼林指宋代朝廷在京城汴京琼林苑宴贺新及第进士处。科举时代又称及第为折桂。明代东林讲学又有“东林社”子兼习举业,做到讲学科举两者兼顾,为社会国家培养人才。

四、泮池

  始凿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明代称之为月河。深约2.5米,宽约6米,长约60米,东西横贯道南祠与东林精舍门前,呈半圆形,黄石驳岸,上架桥。其来历与古代学宫前所凿泮池涵义完全一样。明代泮池现仍深埋地下,距地面约70公分。1994年,在发掘明代泮池的基础上,改砌方池与拱形小桥,现今泮池仅为原月河的六分之一,深与原河保持一致。它是讲学的象征建筑。

五、东林精舍

  此处原为东林书院内大门,又称为“仪门”。万历三十二年(1604)建。明崇祯二年(1629),无锡吴桂森重建此门,并题颜曰:“东林精舍”,精舍即指学舍。吴桂森是明代东林书院被毁后应旨修复书院第一人,也是东林书院山长,东林学派知名学者。

  现存“东林精舍”、“洛闽中枢”砖雕门额均系清乾隆初年遗物,是书院纪念建筑的历史见证。

六、洛闽中枢

  洛指“洛学”,即北宋二程(颢、颐)之学。因二程兄弟为河南洛阳人。闽指福建朱熹“闽学”。中枢指重要部分或中心部分。此处喻指东林书院创办人杨时。他系二程高足,朱熹是他的三传弟子,他对宋代理学南传作出重大贡献。他将洛学南传后,成为闽学的鼻祖。朱熹成为理学集大成者。

  这一砖雕内容,反映了东林学派继承推崇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

七、丽泽堂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丽,连接意;泽,水。两泽相丽,万物滋益。此处以丽泽名堂,借喻朋友之间相互切磋讲学。

  该堂名由东林首领顾宪成亲自拟取,就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顾宪成指出:“学问须大家商量,须用大家帮扶,方可得手。”并要求学人:“并胆同心,细细参求,细细理会,未知的要与剖明,已知的要与印证,未能的要与体验,已能的要与保持。”始终强调“实学”、“实用”、“实益”的务实学风。

  天启六年(1626),该堂被拆毁,崇祯二年修复。丽泽堂是东林书院会众讲学的重要场所。当时,吴越江南士友及全国各地学人同志联翩来集,会聚此堂讨论,经常师众盈庭,盛况空前。

八、依庸堂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即依乎《中庸》之意。此堂为东林书院主体建筑,是东林大会之前举行讲学礼仪之所,被称为东林学派学术领地象征。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天下闻名的对联为东林领袖顾宪成所撰,是东林志士读书讲学而不忘国家安危的真实写照。此联现悬于依庸堂,为廖沫沙于1982年手书。

九、燕居庙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始建。中设几案,奉木主,为祀至圣先师孔子专祠。燕居取自《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即“宴居”,闲居之意。书院为社会私家讲学之所,它有别于府县学宫孔子的“大成殿”,故取“燕居”名祠。

  大殿东西两侧分别设典籍室、祭器室,是专门贮藏书院经籍图书及祭器乐器之所。

 

十、三公祠

  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为东林山长、无锡高世泰捐资营构。其功用为专祀明代常州知府、潜江欧阳东凤、明常州继任知府、漳浦曾樱,以及明无锡知县、峡江林宰三人。他们在明万历至天启间书院修复、道南祠保护及东林学者后裔受阉党迫害时据理力争,主持公道,一身正气,保护有功,深受地方人民爱戴。同时,他们也遭阉党诋毁,皆被列入《东林党人榜》而受到打击迫害。清咸丰间,祠毁。同治十年(1871)重建。左一间为书房,右为正殿。

十一、晚翠山房

  建于清代,民国三十六年(1947)重修,现建筑为1994年在原址重建。为书院讲学书斋之一。晚翠,一般指树木经冬仍保持鲜艳绿色,或日沉西斜之际苍翠景色,此处两者涵义兼而有之。因为,此建筑位于书院主体建筑中轴线西侧长廊外,故与后一层含义较为贴近。山房,本指山中房屋,此处指幽静读书之所。此建筑为三间卷棚顶。内悬挂有前代所题“晚翠山房”匾。另悬柱联曰“茶熟酒香客到,月明风细花开”。

十二、来复斋

  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1994年重兴修复。为东林山长、知名学者吴桂森书斋。天启六年(1626),阉党祸兴,东林书院除道南祠外其他建筑全被拆毁。崇祯帝即位后,下旨修复东林书院,因当时人们尚心有余悸,皆环顾不敢响应。无锡吴桂森得旨大悦,个人单独捐资修丽泽堂及书院内大门,名曰东林精舍。并于丽泽堂西侧建来复斋三楹,作为个人燕息居业地。同时主持东林书院讲学之事。“来复”一名取自《周易》“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原意指“欲速反之与复而得其道,不可过远,唯七日则来复,乃合于道也。”寓意是借指很快恢复东林讲学之事。

十三、寻乐处

  位于依庸堂西侧,清乾隆二年(1737)由金匮知县王允谦构建。为来学者偃息之所。寻乐处由邑人华豫原题名。清代又称得乐处、贤乐处或寻乐斋等。王允谦撰有《寻乐斋记》,其斋名“盖取明道(程颢)先生所得于周子(敦颐)之语也”。意为反复探寻,领悟先贤奥旨,则乐在其中。勉励师众勤奋学业。

十四、心鑑斋

  始建明代,书院重要书斋之一。为高攀龙门人丹阳周彦文(号季纯)在东林书院就学的专门起居书斋。他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春,决志专住东林,长期就学高攀龙,并将高攀龙日常讲授微言奥旨,记录成帙。其所撰《东林景逸高夫子论学语序》一文,即于明天启四年(1624)岁季冬望日“书于东林书院心鑑斋中”。其所辑录高氏论学语被收入《高子遗书》中。其内容对于学之脉络,道之源委,知性复性,本体工夫等均有补益作用。

十五、东西长廊

  始建于明代。此为我国古代常见的“廊院制”组合形式。即书院讲学主体建筑轴线两侧以长廊连接,使各堂室斋舍内外相通,晨启昏闭,晴雨通行,极为称便。同时,各院落的空间组合自然又富有变化,对陶冶学人情操起到良好作用。此廊明天启五年(1625)被阉党拆毁,清康熙年间修复。民国三十六年(1947)又加重修,一直沿存至今。现廊内壁间置有书院明、清以来历代重修碑刻二十余方。其中另有明代文征明著名《停云馆法帖》原石三方及东林学者邹之麟墨迹之碑。均堪称明代书法精品。

十六、小辨斋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为顾允成在城中读书讲学处。顾宪成兄弟为方便东林讲学,在书院建成后次年由顾宪成仲兄顾自成督理建造。与顾允成同年,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亲自撰写斋记,云:用小辨斋“以名其居,称名以小而取数大”。顾允成著述《小辨斋偶存》一书亦由此斋得名。顾允成系东林八君子之一,他性格好静,平常角巾布鞋,衣食简朴无华。望之如木鸡,其言呐呐。唯对世道人心、王霸、义利、忠佞、儒释等大是非,斤斤计较,针芒辨析,从不含混。顾允成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六月下旬,即病逝于此斋内。享年五十四岁。

十七、再得草庐

  清顺治十一年(1655),由无锡高世泰建。草庐因杨时诗作《此日不再得.示同学》而命名。为清初学者、东林书院山长高世泰读书讲学重要场所。高世泰为高攀龙之侄,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他辞官归里后“主东林书院三十余年”讲学。于清康熙十六年卒,享年七十三岁。是明清鼎革之际,东林建筑修复与讲事振兴的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另外,清雍正刊本《东林书院志》一书亦于雍正十年三月上浣编定完稿于再得草庐内。

十八、时雨斋

  位于依庸堂右。清乾隆二年(1737)由金匮知县王允谦构建。清雍正四年(1726),无锡县东境析置金匮县。王允谦莅任次年后构建此斋,以为乡邑士子课艺休息之地。此斋为清代正式课习举业之所,标示书院讲学向官学转化开始。该斋所建,时值夏五月,天久不雨,甫落成而雨适至,邑绅华豫原颜曰“时雨斋”。王允谦撰有《时雨斋记》。这是地方官府对修讲所、增师儒、注重培养人才的具体反映。

十九、道南祠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为祀书院创始人宋代杨时及其弟子门人专祠。因杨时南归故里时,其师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故取“道南”名祠。意将道学传之南方。该祠当年用官资建造,系无锡地方乡贤祠之一。明天启年间阉党毁书院,道南祠获存。计有大门、前堂、享堂等。道南祠内祀宋代杨时及明清东林学者等约八十余人,

  均经官府批准入祠。是标榜前贤、激励后学的重要场所。东林开讲事,各地官员、学者人等均入祠中,拜谒先贤。

二十、东林报功祠

  清道光年间建。为专祀宋至清代历朝对东林书院修复、保护、捐助等地方各界有功之官佐、宿儒、士绅、贤达等。该祠建成,当年延请李鸿章题书祠名,由邹鸣鹤撰记,由当时锡邑书法名家邹安鬯 (畅)书碑。原碑现仍存祠内。

二十一、东林庵旧址

  书院到了元代时一度荒废。僧人月秋潭在书院遗址左偏处建东林庵。成化二十年(1484)僧信谅重修。当时东林庵四周遍植桃花,清明时节,游人如织、骚人兴会,为无锡城东著名赏桃胜地,因而有“东林庵里看桃花”之谚语广为流传。

二十二、弓河

  明代时书院东侧有一内护城河,因形似弓背而名“弓河”。原河随历史变迁已被填没。2004年重新修复开挖,因客观条件限制,恢复其中的200米及明式码头,其南端尚保存有明代弓河黄石驳岸约25米。高攀龙曾作诗“闲来观物妙,静后见人亲”,因此码头命名为“观妙”,两旁悬挂对联“云开青嶂峰当笔,水落银河月是弓”。书院东侧以弓河为界,不设围墙,使典雅秀丽的东林旧迹直接呈现于路人眼帘。

二十三、正心亭

  无锡自古尊师重教,读书之风蔚然。正心亭内所悬匾额仿原无锡孔庙前牌楼上匾额复制,原匾现在无锡市博物馆内。匾额上纪念旌表的皆为无锡历代科考中的佼佼者。无锡共有五名状元、三名榜眼、六名探花、六百多名进士,并有“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等美谈流传至今。东林先贤顾宪成、高攀龙、叶茂才名列其中。

 

院藏典籍目录

登记号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注销日期

登记日期

备注

GA1.1

南塘丁氏真谱(13册)

光绪甲午

重修

GA1.2

南塘丁氏真谱(7册)

民国13年

重修

GA1.3

尤氏宗谱(10册)

民国17年

重修

GA1.4

尤氏宗谱(29册)

1935年

重修

GA1.5

王氏宗谱(12册)

王景福、王锡全

清嘉庆

GA1.6

王氏三沙全谱(15册)

光绪丙子

重刊

GA1.7

王氏三沙全谱(28册)

光绪丙子

GA1.8

冯氏宗谱(20册)

民国甲寅

GA1.9

锡山过氏宗谱(52册)

1947年

重修

GA1.10

叶氏宗谱(12册)

民国壬戌

重修

GA1.11

朱氏宗谱(75册)

民国4年

GA1.12

华氏本书(8册)

光绪

刻本

GA1.13

刘氏宗谱(19册)

清同治

GA1.14

五牧刘氏宗谱(22册)

民国丁亥

GA1.15

华氏宗谱(11册)

民国14年

GA1.16

锡山许氏宗谱(27册)

民国

GA1.17

锡山孙氏统谱(34册)

修本

GA1.18

苏氏宗谱(22册)

民国戊子

GA1.19

杨氏家乘(1册)

光绪17年

手抄本

GA1.20

钜溪余氏家谱(5册)

光绪乙未

重修

GA1.21

锡山杜氏宗谱(12册)

光绪乙卯

重辑

GA1.22

锡山余氏宗谱(1册)

民国

修本

GA1.23

锡山李氏世谱(48册)

光绪丁亥

GA1.24

严氏宗谱(4册)

GA1.25

陆氏无锡东大岸支谱(6册)

GA1.26

邹氏西南庄支谱(10册)

光绪13年

GA1.27

张氏宗谱(28册)

修本

续上页

GA1.28

张氏宗谱(37册)

光绪甲午、民国壬午

GA1.29

张氏家谱(28册)

清光绪

GA1.30

锡山郁氏宗谱(20册)

民国丁亥

GA1.31

范氏宗谱墓式(1册)

光绪8年

GA1.32

范氏宗谱(2册)

民国

修本

GA1.33

范氏家乘(12册)

民国

GA1.34

单氏宗谱(10册)

光绪丙午

GA1.35

周氏宗谱(12册)

民国戊子

GA1.36

锡山周氏宗谱(11册)

光绪壬寅

GA1.37

锡山周氏大统宗谱(55册)

民国8年

GA1.38

锡山赵氏宗谱(11册)

清宣统

重修

GA1.39

锡山东星侯氏宗谱(17册)

民国

GA1.40

锡山祝氏宗谱(7册)

光绪丙申

GA1.41

顾氏分编支谱(8册)

民国

GA1.42

顾氏大统宗谱(80册)

民国

续修

GA1.43

顾氏分编支谱(8册)

光绪

GA1.44

高氏世谱(1册)

旧抄本

GA1.45

高氏大统宗谱(87册)

民国15年

重修

GA1.46

高氏西门支谱(2册)

民国

GA1.47

高氏家谱(6册)

清嘉庆

GA1.48

高氏家谱(4册)

清顺治

GA1.49

高氏家谱(6册)

乾隆

刻本

GA1.50

锡山高氏宗谱(10册)

民国9年

GA1.51

钱氏家乘(6册)

民国甲子

GA1.52

钱氏家集(8册)

钱钧

GA1.53

钱氏家乘(16册)

钱日煦

光绪

GA1.54

昆陵唐氏家谱(26册)

民国37年

续上页

GA1.55

唐氏家谱(4册)

民国37年

GA1.56

谈氏家谱(6册)

民国37年

GA1.57

蒋氏宗谱(17册)

民国丁亥

GA1.58

蒋氏家谱(1册)

GA1.59

无锡温氏家乘(4册)

民国18年

重修

GA1.60

强氏宗谱(28册)

民国26年

GA1.61

嵇氏宗谱(4册)

光绪33年

GA1.62

锡山潘氏宗谱(10册)

民国38年

GA1.63

薛氏宗谱(14册)

民国16年

GA1.64

魏氏宗谱(8册)

民国丁亥

重修

GA1.65

顾氏泾里四房支谱

2008年

2008.9.24

GA2.1

邵文庄公年谱(1册)

民国13年

GA2.2

响泉年谱(1册)

顾光绪(清)

光绪

GA2.3

高子年谱(1册)

高世宁(清)

光绪

GB1.1

宋史(120册)

GB1.2

明纪(12册)

陈鹤

GB1.3

明纪(20册)

GB1.4

明史(157册)

刻本

GB1.5

明通鉴(14册)

夏燮(辑)

GB1.6

明通鉴(2册)

民国

GB1.7、1.8

通鉴明纪(7册)

陈鹤

GB1.9

明鉴易知录(26册)

民国16年

石印本

GB1.10

明纪碑史汇编(1册)

光绪13年

GB1.11

明夷待访录(6册)

黄宗羲

刻本不同

GB1.12

崇祯长编(4册)

民国

GB1.13

考亭渊源录(5册)

宋端仪编

明刊本

GB1.14

皇朝经世文编(37册)

陈中倚(辑)

石印本

GB1.15

皇朝经世文编续集(3册)

民国

GB1.16

皇朝经世文新编(25册)

麦仲华(辑)

民国戊戌

GB1.17

九朝东华录(11册)

王先谦

清刊本

GB2.1

顾端文公元卷遗迹(6册)

顾宪成撰

1957年影印

GB2.2

高子遗书(8册)

光绪2年

GB2.3

高子遗书(16册)

光绪

GB2.4

高子遗书(8册)

民国11年

GB2.5

高子遗书节抄(3册)

民国20年

GB2.6

文献通考(19册)

马端临(元)

大版

GB2.7

文献通考(32册)

马端临(元)

石印本小版

GB2.8

文献通考洋节(2册)

马端临(元)

GB2.9

文献通考(13册)

马端临(元)

清版

GB2.10

文献通考辑要(3册)

张罗澄

GB2.11

文献通考辑要(5册)

汤寿潜(辑)

GB2.12

华氏通九支文献考(1册)

民国20年

GB2.13

华氏通九支传芳集(8册)

民国辛未

GB2.14

华氏祠墓图考略(1册)

宣统2年

GB2.15

重刊华氏祠墓始末记(2册)

民国25年

GB2.16

梁溪文抄(1册)

周佩安编

GB2.17

名儒言行录(上、下)

民国甲子

上册展用

GB2.18

中国历代法家著述考(1册)

孙祖基辑

民国

GB2.19

真碑斋初稿(2册)

杨芳龙撰

清刊本

GB2.20

历代节义名臣录(10册)

GB2.21

日知录集释(1册)

黄汝成撰

GB2.22

高忠宪公周易孔义(6册)

魏家骅著

民国甲子

GB2.23

广恩诸真宝浩(1册)

(唐)玄真子等

手抄本

GB2.24

素行庐国难救声(1册)

殷献臣

民国

GC1.1

四库全书总目(17册)

纪昀撰(清)

民国

石印

GC1.2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4册)

GC1.3

御撰资治通鉴目编(8册)

乾隆

GC1.4

图书集成(13册)

民国

GC1.5

无锡县立图书馆乡贤部书目
(1册)

民国9年

GC1.6

无锡县立图书馆善本书目
(1册)

民国9年

GC1.7

无锡县新志目说明书(1册)

钱基博撰

民国

GC2.1

佛学大辞典(12册)

丁福保编

民国

GD1.1

东林书院志(4册)

刻本

GD1.2

崑新两县续合志(24册)

光绪庚辰

GD1.3

潜江县志(5册)

刘焕

光绪5年

GD1.4

重修马迹山志(4册)

许棫

光绪

GD1.5

忍草庵志(1册)

刘继增

光绪丁亥

GD1.6

梅里志(4册)

吴存礼编

民国

GD1.7

宜兴荆溪县新志(6册)

光绪8年

GD1.8

光宣宜荆续志(4册)

陈善漠

民国

GD1.9

锡金乡土地理历史(1册)

侯鸿鉴编(清)

GD1.10

金匮县与地全图(6册)

华紫屏

光绪34年

GD1.11

顾洞阳先生遗嘱(4册)

顾可久

民国

石印

GD1.12

侯霓峰菜哀录(1册)

民国

GD1.13

清封恭人褒扬孝淑先妣秦太恭人述略(1册)

民国9年

GD1.14

高子水居志(2册)

GE1.1

施愚山文集(1册)

施闰章撰

GE1.2

杨龟山集(3册)

清同治

GE1.3

龟山先生全集(3册)

GE1.4

王阳明先生全集(13册)

民国

GE1.5

高子别集(3册)

GE1.6

高子文集(7册)

GE1.7

云川阁(1册)

杜诏撰

GE1.8

谢叠山集(1册)

谢枋得撰(宋)

GE1.9

侯少芝先生谏草(2册)

侯先春撰(明)

光绪

GE1.10

道乡集(1册)

邹洗撰(宋)

GE2.1

高忠宪公诗集(2册)

雍正

GE2.2

梁溪诗抄(28册)

清嘉庆

GE2.3

王仲山先生诗选(2册)

(明)王问撰(清)王炳麟辑

GE2.4

亦园五轶唱和集(1册)

张官倬辑

民国

GE2.5

王舍人诗集(2册)

(明)王绂著

民国8年

GE2.6

南唐二主词笺(1册)

(清)刘继增校笺

民国

GE2.7

高忠宪公诗手抄真迹(7册)

民国13年

GE2.8

高子诗集(1册)

GE2.9

响泉集(1册)

顾光绪

清乾隆

刻本

GE2.10

响泉集(1册)

顾光绪

清宣统

刊本

GE2.11

响泉集(4册)

顾光绪

清宣统

重刊本

GE3.1

摘星笔谈(1册)

钱振鍠撰

GE3.2

老子(1册)

王弼(晋)陆明释文(清)

GE3.3

皇明四大家文抄(4册)

明末

刊本

GE3.4

明儒学案(12册)

黄宗羲撰(清)

GE3.5

评点百二十子(14册)

归有光辑

民国

石印

GE3.6

东林列传(16册,2套)

1983年影印

GE3.7

华氏先贤图像(2册)

民国14年

GE4.1

古今楹联汇刻(2册)

刻本,一册展用

GE4.2

名人楹联真迹大全(6册)

民国初

GF1.1

高子遗书(8册)

抄本

GF1.2

东林书院志(10册)

GF1.3

忠介烬余集(1册)

GF1.4

泾皋藏稿(1册)

GF1.5

读易新纲(1册)

GF1.6

高忠宪公祠重建捐簿(1册)

GF1.7

熊廷弼墨迹拓片(1册)

GF1.8

顾端文公遗书(18册)

XA1.1

史记(10册)

中华书局

1959年

XA1.2

汉书(12册)

中华书局

1962年

XA1.3

后汉书(12册)

中华书局

1965年

XA1.4

三国志(5册)

中华书局

1959年

XA1.5

辽史(5册)

中华书局

1974年

XA1.6

元史(15册)

中华书局

1976年

XA1.7

明史(28册)

(清)张庭玉

中华书局

XA1.8

明清史(1册)

李洵等

辽宁人民

1985年

XA1.9

清朝史话(1册)

夏家峻

北京出版

1985年

XA1.10

二十五史(12册)

上海古籍

1986年

XA1.11

中国通史(2册)

人民

1986年

XA1.12

中国哲学史(上、下)2套

冯友良

中华书局

1961年

XA1.13

中国思想通史(上、下)

侯外庐

人民

XA1.14

中国文学简史(上、下)

黑龙江

XA1.15

中国古代教育史(2册)

毛礼锐等

人民教育

XA1.16

明清实学简史(1册)

陈鼓应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

XA1.17

中国教育思想史(1册)

郭家齐

教育科学

XA1.18

中国绘画史(1册)

王伯敏

上海人美

XA1.19

中国文学史(4册)

游国恩等主编

人民文学

XA1.20

中国古代史常识(明、清部分)(1册)

中国青年

XA1.21

中国古代史常识(专题)(1册))

中国青年

XA1.22

明实录(96册)

台湾中央研究院

XA1.23

明鉴(1册)

中国书店

XA1.24

明季北略(上、下)

计六奇撰

中华书局

XA1.25

明季南略(1册)

计六奇撰

中华书局

XA1.26

东林党史话(1册)

朱文杰

华东师大

1989年

XA1.27

明史考证(5册)

黄云眉

中华书局

1980年

第二册2本

XA1.28

晚明东林党议(2册)

王天有

上海古籍

1991年

XA1.29

明史管见(1册)

黄冕堂

齐鲁书社

1985年

XA1.30

明史资料丛刊(1册)

江苏人民

1982年

XA1.31

明清史资料(上、下)

郑天挺

天津人民

1981年

下册2本

XA1.32

论宋明理学(1册)

浙江人民

1983年

XA1.33

明代特务政治(1册)

丁易

群众

1983年

XA1.34

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1册)

孟森

中华书局

1986年

XA1.35

资治通鉴(20册)

中华书局

1956年

XA1.36

太平御览(4册)

中华书局

1985年

影印

XA1.37

中国书院史料(上、中、下)

陈谷嘉等主编

浙江教育

1998年

XA1.39

中国书院制度研究(1册)

陈谷嘉等主编

浙江教育

1997年

XA1.40

二十二史劄记校证(上、下)

(清)赵翼

中华书局

1984年

XA1.42

国榷(6册)

谈迁

中华书局

1958年

XA1.44

庐象升疏绩(1册)

庐象升著

浙江古籍

1985年

XA1.45

论中国哲学史(1册)

浙江人民

1983年

XA1.47

郑和家世资料(1册)

人民交通

1985年

XA1.48

郑和下西洋论文集(1册)

人民交通

1985年

XA1.50

读史劄记

吴晗

三联书店

1956年

XA1.53

三案始末(1册)

XA1.54

明遗民录(1册)

孙静庵

浙江古籍

1985年

XA1.56

弇山堂别集(4册)

(明)王世贞

中华书局

XA1.57

明史食货志校注(1册)

李洵著

中华书局

1982年

XA1.58

定陵(上、下)

文物出版社

1990年

XA1.59

明宫史(1册)

北京古籍

1982年

XA1.60

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史(1册)

广东人民

1985年

XA2.1

四书集注简论(1册)

邱汉生

中国社会科学

1980年

XA2.2

四部丛刊(40册)

三海书店

1985年

XA2.3

论文资料集(4册)

江苏文史

1998年

XA2.4

增订晚明史籍考(1册)

谢国桢

上海古籍

1981年

XA2.5

无锡县文史资料(1册)

第十一辑

XA2.7

日知录集释(上、中、下)

上海古籍

1985年

XA2.8

离骚纂义(1册)

游国恩主编

中华书局

1980年

XA2.9

四书遇

(清)张岱

浙江古籍

1985年

XA2.10

东林书院重修400周年论文集(3册)

时代文艺

2004年

XA2.11

无锡市历史学会论文集(2册)

2002年

XA3.2

中国历史名城(1册)

陈桥驿主编

中国青年

1986年

XA3.3

无锡市土地志(2册)

江苏人民

1998年

XA3.4

将乐县志(1册)

2001年

XA3.5

东林书院志(上、下)2套

中华书局

2004年

XB1.1

辞源(4册)

商务印书馆

1984年

XB1.2

辞海(上、中、下)

上海辞书

1979年

XB1.3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1册)

上海人美

1981年

XB1.4

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

上海辞书

1984年

XB1.5

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

上海辞书

1983年

XB1.6

中国书院辞典(1册)

浙江教育

1996年

XB1.7

中国佛学人名辞典(1册)

中华书局

1988年

XB1.8

无锡名人辞典(精)(1册)

赵永良主编

南京大学

1989年

首编

XB1.9

无锡名人辞典(精)(1册)

赵永良主编

学林

1991年

二编

XB1.10

无锡名人辞典(精)(1册)

赵永良主编

上海科技文献

1994年

三编

XB1.11

无锡名人辞典(简)

赵永良主编

南海

1996年

四编

XB1.12

中华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3册)

大百科全书

1992年

XB2.1

康熙字典(1册)

中华书局

1958年

XB2.2

中国书法字典(1册)

林宏元主编

中华出版社

1979年

XB2.3

中华大字典(上、下)

中华书局

1978年

XB2.4

中国人名大字典(1册)

藏历和

商务印书馆

1980年

XB2.5

中国古今地名大字典(1册)

藏历和

商务印书馆

1982年

XB2.6

甲骨文字学(1册)

李圃

学林

1995年

XB2.7

类编(1册)

司马光等

中华书局

1983年

XB2.8

说文解字注(1册)

上海古籍

1981年

XB3.1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1册)

上海辞书

1981年

XB3.2

中国近代史词典(1册)

上海辞书

1982年

XB3.3

戏曲词语汇释(1册)

陈瞻安

上海古籍

1981年

XB3.4

辞通(上、下)

朱起凤

上海古籍

1982年

XB3.5

春秋左传词典(1册)

中华书局

1985年

XB3.7

中国名胜词典(1册)

上海辞书

1986年

XB3.9

无锡名人辞典(1册)

南海

1996年

XB4.1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5册)

书目文献

XB4.2

八十年来史学书目(1册)

中国社科学

1984年

XB4.3

无锡地方文献选目(2册)

陶宝庆

南京

1992年

XB4.4

文史书目手册(1册)

吉林大学

1986年

XB4.5

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学文献目录

1986年

XB5.1

二十四史记传文名索引(1册)

谢国桢

上海古籍

1980年

XB5.2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中、下)

上海古籍

1980年

XB5.3

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2册)

中华书局

1987年

XB5.4

中国丛书综录补证(1册)

广陵古籍刻印社

1984年

XB6.1

张博年谱(2册)

中国历史所编

齐鲁书社

1982年

XB6.2

徐光启年谱(1册)

梁家勉

上海古籍

1981年

XB7.4

无锡历代爱国名人(2册)

黄焕初

红旗

1995年

XB7.5

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1册)

黑龙江人民

1981年

XC1.1

洪武皇帝大传

吕景琳

辽宁教育

1994年

XC1.2

永乐皇帝大传

毛佩琦

辽宁教育

1994年

XC1.3

宣德皇帝大传

赵中男

辽宁教育

1994年

XC1.4

正统皇帝大传

赵毅、罗东阳

辽宁教育

1993年

XC1.5

成化皇帝大传

方志远

辽宁教育

1994年

XC1.6

弘治皇帝大传

郭厚安

辽宁教育

1994年

XC1.7

正德皇帝大传

李洵

辽宁教育

1993年

XC1.8

嘉靖皇帝大传

林延清

辽宁教育

1993年

XC1.9

万历皇帝大传

曹国庆

辽宁教育

1994年

XC1.10

天启皇帝大传

林经树、高寿仙

辽宁教育

1993年

XC1.11

崇祯皇帝大传

张德信、谭天星

辽宁教育

1993年

XC1.12

明武宗外记

上海书店

1982年

XC1.13

清太宗全传

孙文良

吉林文史

1983年

XC1.14

明清人物论集(2册)

四川人民

1983年

XC1.15

清代七百名人传(上、中、下)

中国书店

1984年

XC1.20

顾、高评传(2册)

步近智、张安奇

南京大学

1998年

XD1.4

牧斋初学集(精)(上、中、下)

(清)钱谦益

上海古籍

XD1.5

牧斋初学集(简)(上、中、下)

(清)钱谦益

上海古籍

XD1.6

史可法集(1册)

上海古籍

1984年

XD1.7

明清笔记谈丛

谢国桢

上海古籍

1981年

XD2.1

杜诗详注(5册)

(清)仇兆鳌注

中华书局

1979年

XD2.2

近三百年名家诗选

龙榆生编选

上海古籍

1979年

XD2.3

清词百首

于在青

人民文学

1984年

XD2.4

唐人绝句选

黄素秋选
陈新注

中华书局

1984年

XD2.5

宋词选

上海古籍

1982年

XD2.6

顾亭林杜诗集汇注(上、下)

(清)顾炎武

上海古籍

1983年

XD2.7

唐诗选(上、下)

1978年

XD2.9

古今咏桃诗词选(2册)

中国文联

2006年

XD3.1

明清散文选析

方铭

天津人民

1981年

XD3.2

明代散文选注

刘世德

上海古籍

1980年

XD4.1

明代戏曲选著

冯起金

上海古籍

1983年

XE1.1

中国书画图录(16册)

文物

1994年

XE2.1

明清人物肖像画选

上海人美

1982年

XE2.2

无锡历代乡贤书画名迹集

台湾

1991年

XE2.4

无锡国画院作品选(2册)

百家出版

XE2.9

文徴明手迹十八种(1册)

古吴轩

XF1.2

中国古建修缮技术

文物保护所

中国建筑工业

1983年

XF1.3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书目文献

1991年

XG1.2

东林道上(7册)

沈映冬

天工书局

2005年

XG1.5

中国书院论坛(1册)

中国文联

2005年

XG1.6

书经(1册)

上海古籍

1987年

XG1.8

朱元璋系年要录(1册)

浙江人民

1983年

XG1.10

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1册)

万明

商务印书

2004年

XG1.11

礼记(1册)

上海古籍

1987年

XG1.12

无锡历史名人传(3册)

1991年

XG1.13

江苏历代书法家(1册)

江苏古籍

1984年

XG1.14

明鉴(1册)

印鸾章

上海书店

1984年

XG1.15

中国书院(1册)

朱汉民

湖南教育

2003年

XG1.16

明末农民军名号录(1册)

王纲

四川省社会科学

1984年

XG1.18

崇祯长编(1册)

上海书店

1982年

XG1.19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

北京大学

1982年

XG1.20

徐霞客游记(上、下)

上海古籍

1982年

XG1.21

中国哲学史稿(1册)

河北人民

1983年

XG1.25

史学丛考(1册)

中华书局

1982年

XG1.26

中国当代文学讲稿(1册)

中央电大

1983年

XG1.32

文物政策法令选编

1986年

XG1.33

中国书院研究(2册)

李才栋

江西高效

2005年

XG1.34

太湖名胜楹联(1册)

孙士良

陕西旅游

2001年

XG1.35

鹅湖书院(3册)

王立斌

中国戏剧

2004年

院藏碑拓

锡城抒怀(七)——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 - 己丑斋主人 - 己丑斋主人的博客

党和国家领导人陆定一(无锡人)重新书写的东林书院匾额

锡城抒怀(七)——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 - 己丑斋主人 - 己丑斋主人的博客

清乾隆年间建造的石牌坊,上题“东林旧迹”

锡城抒怀(七)——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 - 己丑斋主人 - 己丑斋主人的博客

石牌坊背面,上题“后学津梁”

锡城抒怀(七)——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 - 己丑斋主人 - 己丑斋主人的博客

东林书院中祭拜孔圣人之处——圣域

锡城抒怀(七)——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 - 己丑斋主人 - 己丑斋主人的博客

锡城抒怀(七)——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 - 己丑斋主人 - 己丑斋主人的博客

锡城抒怀(七)——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 - 己丑斋主人 - 己丑斋主人的博客

锡城抒怀(七)——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 - 己丑斋主人 - 己丑斋主人的博客

锡城抒怀(七)——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 - 己丑斋主人 - 己丑斋主人的博客

锡城抒怀(七)——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 - 己丑斋主人 - 己丑斋主人的博客

锡城抒怀(七)——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 - 己丑斋主人 - 己丑斋主人的博客

锡城抒怀(七)——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 - 己丑斋主人 - 己丑斋主人的博客

출처 : 한국서원이야기
글쓴이 : 박성진 원글보기
메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