여행이야기(중국)

[스크랩] 아호서원(鹅湖书院)

장안봉(微山) 2013. 4. 12. 00:06

  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位于江西铅山县鹅湖山麓,山为武夷支脉,因山上有鹅湖得名。 具体位于原鹅湖寺西侧,距河口镇15公里。与吉安白鹭洲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齐名,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在此聚会讲学。四子殁,信州刺史杨汝砺筑“四贤祠”以资纪念。淳祜十年(1250),朝廷命名为“文宗书院”。明景泰四年(1453)重建时,称“鹅湖书院”。

 
书院简介
  鹅湖书院,中国末代时期的著名书院。
  鹅湖书院,位于江西广信府铅山县境内。自东晋以来,历经唐、宋、明等朝,都聚居过许多学者,曾经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
  据《广信府志》介绍:“大义寺左为四贤词。”此实为大义寺的附属寺左,即仁寿寺左,为“四贤祠”。祠为当时的信州刺史杨汝砺所建,这是鹅湖书院之始。以后屡有修举,明代宸濠之乱,兵燹之余,鹅湖书院的学舍全部毁坏。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地方官潘士瑞曾予修理。康熙五十四年(1715),令尹施德大加修建,当时李光地所作《重修鹅湖书院记》说:“书院之建,实为国家学校,相为表里,李渤高士尔。朱子犹倦倦焉。今使先贤遗址,焕然重修,江有故理学地,必有游于斯,而奋乎 兴起,以绍前贤者。”鹅湖收院绝有官方的支持得以重修,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再现,以致成为历史的陈迹。

建筑构造

  鹅湖书院在鹅湖寺,即仁寿寺的左边,而鹅湖塔则在鹅湖书院的左边。鹅湖书院的大门,不在正中,而在左面,所以正对着鹅湖塔。书院四周有山有溪,环境幽雅。鹅湖书院比鹅湖寺大得多,建筑规模颇似孔庙。由大门进去,经过两排桃树,有一个大圆门,圆门内有一个大院子,对面又是一个大圆门,上面是三排殿宇,由此登石阶而入,又是一个院子,里面是半月池,池周围是石栏杆。渡过古桥是第一排殿宇,再过一个院子,是第二排殿宇,其最后一排殿宇,是四贤祠。祠前也是一个院子,祠后则是一个相当高的坪台,其下有一小池,其后是一座高墙,正对那两大圆门的北端高墙。这三排殿宇是主屋。在主屋两旁,又是一排一排的房屋,错落有致。
  在鹅湖书院后面的四贤词内,设有朱、吕、二陆四个牌位,又有一个题着“顿渐同归”字样的匾额,这和书院前排建筑中所悬“道学之宗”的御匾,正遥遥相对,由此可见宋代朱陆鹅湖之会的盛况。抗日战争期间,鹅湖书院成为东南训练团的驻扎营地。

 

 书院建筑背山面畈,占地约5400平方米。八百余年来,递废兴,建筑规模几经变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修建后的基本布局为:院墙前临照塘,墙内左义门、右义门。建筑共六进:一、头门;二、青石碑坊;三、泮池,池上有雕栏石拱桥,泮池两各有一碑亭;四、仪门,三楹,两翼有庑廓;五、会元堂,五楹;六、御书楼。东西两廓各有读书号房20幢。1957年,江西省文化厅拨款重修,1959年,被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红卫兵”的破坏。1983年,省文化局拨款重修,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鹅湖书院风景(二)(15张)
2006年05月25日,鹅湖书院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书院占地8000平方米。书院前面有石山作屏,山巅巨石覆盖,石尖耸立,千姿万态,突兀峥嵘。左右两侧山势合抱,重峰叠峦,苍翠欲滴。其左侧山顶,还有飞瀑倾泻而下。书院所在的山谷小平川,更是古木参天,曲径流泉,幽静无比

历史沿革

  南宋(公元1127—1279年)时期,儒家学者风行讲学,书院发达。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会讲鹅湖寺,各持己见,“相与讲其所闻之学”,这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在这次辩论中所显现出来的思想火花照亮了理学发展的前途。后人在他们聚会的地方建祠纪念,因名“四贤祠”。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改名为“文宗书院”。元代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又增建“会元堂”。明代景泰(公元1450—1456年)年间,又重修扩建,并正式定名“鹅湖书院”。
  这所书院,自南宋至清代,八百多年来,几遭兵毁,又几次重建。其中尤以清代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整修和扩建工程规模最大:新筑山门、牌坊、大堂、浮池、拱桥、碑亭、御书楼 ;两侧更修建厢房数十间,作为士子读书之所。康熙皇帝还为御书楼题字作对,门额题为“穷理居敬”,联语为“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至今牌坊、泮池、后殿、厢房等建筑保留尚完好;泮池两侧的厢房内,尚存明、清两代古碑13块,是研究这座书院历史的珍贵资料。
  鹅湖书院位于铅山县鹅湖山北麓,距河口镇15公里,面积5400平方米,是江南四大书院之一。
  鹅湖书院位于铅山县城河口镇东南30里的鹅湖山北麓,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治学之所。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就在这里举行,与庐山白鹿洞书院并称于天下。是我省1957年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七五年)由吕祖谦邀请,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哲学辩论,史称"鹅湖之会”。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辛弃疾陈亮的第二次“鹅湖之会”,面对山河破碎的民族灾难,为统一祖国而呐喊抗争,以它熠熠的爱国主义思想光辉而映照千秋。淳佑十年,朝廷赐名“文宗书院”,明景泰年间更名为“鹅湖书院”。御书楼有康熙皇帝手书“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槛联。
  书院历经800年的沧桑,风貌依旧,格局完整,原状留存,是天下名书院实物遗存中,得以完整原貌保存至今的一处。院内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设有《鹅湖之会与鹅湖书院》、《辛弃疾与铅山》等固定的展览、陈列。平均每年接待参加人数达6万多人次,其中仅接待海外专家学者及文化团体就达1万人次,2000年10月,经中宣部批准,就在此召开“纪念朱子诞辰8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反响很大,是上饶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书院诗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 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鹅湖书院因南宋时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寓居于此,并在这里发生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因而远近闻名。
  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关于这一点,陆九渊门人朱亨道有一段较为详细的记载:“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所谓“教人”之法,也就是认识论。
  在这个问题上,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会上,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
  此次“鹅湖之会”,双方争议了三天,陆氏兄弟略占上风,但最终结果却是不欢而散。鹅湖寺也许是因为有这么一次重要会议,也许是因为朱熹住过,将其作为“书房”,作为教书育人之地,因而也叫做“鹅湖书院”。

书院诗词

鹅湖夜坐

  [宋]陆 游
  士生始坠地,弧夫志四方;
  岂若彼妇女,龊龊藏闺房。
  我行环万里,险阻真备尝。
  昔者戍南郑,秦山郁苍苍;
  铁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
  官虽备幕府,气实先颜行
  拥马涉阻水,飞茑一中梁;
  劲酒举数斗,壮士不能当。
  马鞍挂狐兔,燔炙百步香。
  拔剑切大肉,哆然如虎狼。
  时时登高望,指顾无咸阳

      一朝去军中,十载客道旁。

  看花身落魄,对酒色凄凉。
  去年添号召,五月触瞿塘。
  青衫暗欲尽,人对哀涕滂。
  今年诏复下,鸿雁初南翔。
  俯仰末阅岁,上思实非常。
  夜宿鹅湖寺,槁叶投客床。
  寒灯照不寐,抚枕慨以慷。
  李靖问征辽,病惫更激昂。
  裴度清讨蔡,奏事犹裹创。
  我亦思报国,梦绕古战场

鹅湖书院联

  清.玄烨
  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

鹅湖书院

  张静江

   

     八百年风雨沧桑,纵观峻阁崇楼,
  天下古色,依旧斑谰留胜迹;
  三万里河山尘障,侈论程朱义理,
  斯人斯语,浑似曲项向天歌。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江西铅山鹅湖书院 - 对联

江右乃人才渊薮;
鹅湖钟川岳英灵。

清代白潢题大门

既有学规传白鹿;


可无泮水浴红鹅。

明代费元禄题仪门

鱼跃鸢飞,斯道由来活泼泼;
锦明水止,此心本是常惺惺。

清代李淳题讲堂

学海有渊,静对湖山通脉络;
贤关不远,隐从鹅岭想阶梯。

清代温朝荣题讲堂

宸乾辉腾千嶂外;
御书香閟一楼中。

佚名题御书楼

章岩月朗中天镜;
石井波分太极泉。

清代康熙题御书楼
 

一时持论多同异;
千载斯文几废存。

明代甘京题鹅湖书院

俎豆古今存圣学;
瓣香朝暮愧禅门。

明代甘京题鹅湖书院

自古乾坤为此理;
至今山水有余光。

明代费宏题鹅湖书院

翚飞结宇,腾千丈之祥光;
镂刻填舍,永万年之盛世。

清代白潢题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 - 景点

青石牌坊

青石牌坊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 坊高7.49米,坊底座长6.4米,宽2.3米,占地14.77平方米。石坊建筑式样为4柱3间5楼式,正面额匾上书“斯文宗主”四个大字。

石坊四柱底座为三层长条青石砌成,石柱南北两方各以石鼓作支撑。四柱顶端南北两向各刻图案:东一柱北为琴,南面为书;西一柱北为棋,南面为画;中间东西二柱南北两面均为鼎、花瓶等图案。在“斯文宗主”四字上方有“丹凤朝阳”石刻图案,下方则为“寿”字,蝙蝠等造型图案,寓“福寿双全”之意。

石坊上还有很多呈倒立状的青石鲤鱼雕塑,我们来数一数,一共有几尾。一共有十八尾倒立鲤鱼,而且形象各异,栩栩如生,寓“鲤鱼跳龙门”之意。石雕南北两方分别是用彩带束缚的“朱笔”和“香囊”图案,寓意为书院乃是“书香”之地。

状元桥

状元桥下就是泮池,池成半月形。池内种了睡莲,并有红鲤鱼。夏天时红莲碧波,非常可爱,站在状元桥就可以欣赏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乐趣。

御书楼

御书楼它位于书院南端最高处。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为重檐歇山顶,龙吻房脊,10榀三开间。康熙朝之前的鹅湖书院是没有御书楼的。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起兵反清,靖南王耿精忠的部将林尔瞻攻占铅山,鹅湖书院毁于兵火。战乱后,官方开始重修鹅湖书院。到康熙五十六年,白潢奉命任江西巡抚,离京前,康熙皇帝亲自为鹅湖书院题写匾额一面,楹联一对。匾额为“穷理居敬”,联为“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白潢收领御墨后,亲自护送到江西。为迎接御赐匾联,当时的铅山县令施德涵对书院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御书楼就是这次修建的。到第二年四月间,白潢敬奉御书匾联,到书院悬挂。悬挂之日,附近的官绅士民争相前来观看,场面盛极一时。此后较长一段时间,鹅湖书院的生童都保持在100人左右

 

鹅湖书院 - 鹅湖之会

鹅湖书院之所以誉满江南,乃至闻名全国,主要是因为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陆九渊等曾在这里讲过学,进行过学术辩论之故。南宋淳熙二年,吕祖谦因鉴于朱熹、陆九渊两派学说论点不同,常引起争论,故而发起约会,邀请朱、陆两家集会于鹅湖寺。[2]

当时,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皆应邀赴约。在这里,发生了朱、陆两派学说问的第一次面对面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认识论的问题朱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为之约”;防九渊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这就是朱、陆两派的分歧点。朱熹认为陆学太简易;陆九渊则认为朱学太支离。

这次争论,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由于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因此,这次乃是唯心主义阵营内部两种不同流派之间的争论。

争论的实质,都是为了互争正宗教主地位。但是,这次“鹅湖之会”并没有解决他们两派学说之间的分歧,故以后还有更加激烈的关于世界观问题的争论。尽管如此,“鹅湖之会”对当时学术界却有很大的影响;鹅湖书院之所以能几百年来永留胜迹,誉满江南,正与朱、陆诸子的“鹅湖之会”有关。

 

 

참고

 

첨부파일 朱陸論爭의 시작, 鵝湖모임에 관한 硏究.pdf

 

첨부파일 육구연과 道學의 관계 연구.pdf

 

 

주자가 復齋 陸九齡(:子壽) 象山 陸九淵(:子靜) 형제와 致知(道問學)力行(尊德性)에 대하여 열띤 토론을 벌인 곳으로 유명하다. 후대에 鵝湖之會 란 고사를 남긴 곳이기도 하다. 그때 복재는 이렇게 읊었다.

 

孩提知愛長知欽 어려선 사랑을, 자라서는 공경할 줄 아는 것,

古聖相傳只此心 옛 성인이 다만 이 마음을 전하였네.

大抵有基方築室 기초가 있어야 집을 짓는 법이요,

未聞無址忽成岑 터 없이 갑자기 산봉우리를 이루는 것은 듣지를 못했네.

留情傳註飜榛塞 傳註에 마음을 두면 도리어 거칠어지고,

着意精微轉陸沈 精微에 집착하면 도리어 陸沈 되네.

珍重友朋相切琢 귀중한 벗이여 서로 갈고 닦아야,

須知至樂在于今 지극한 즐거움이 여기에 있는 줄 안다오.

 

또한 육상산은 이렇게 읊었다.

墟墓興哀宗廟欽 묘소 앞에 슬픈 마음 사당 앞에 공경하는 마음은 ,

斯人千古不磨心 천고토록 이 사람의 없어지지 않는 마음.

涓流滴到滄溟水 방울물이 이르러 푸른 바다 이루고 ,

拳石崇成泰華岑 조약돌 쌓여 태산을 이루네.

易簡工夫終久大 쉽고 간결한 공부는 마침내 장구하고 광대하지만,

支離事業竟浮沈 지리한 사업은 끝내 浮沈 되네.

欲知自下升高處 아래에서부터 높이 올라가는 이치를 알고자한다면,

眞僞先須辨只今 무엇이 眞僞인지 모름지기 먼저 지금 분변하세.

 

3년 후 육자수가 연산에 방문했을때 주자는 3년전 상산 형제의 시에 대해 이렇게 화답했다.

德義風流夙所欽 덕의와 풍류를 일찍부터 공경한 바이더니,

別離三載更關心 이별한 3년에 더욱 관심이네.

偶扶藜杖出寒谷 우연히 청려지팡이 짚고 한천곡에서 나오니,

又枉籃輿度遠岑 그대 또한 수레 타고 먼 산을 건너왔구려.

舊學商量加邃密 옛 공부는 생각 할수록 깊고 치밀해지는 것이요,

新知培養轉深沈 새 깨달음은 배양할수록 더욱 깊어지는 법이라네.

却愁說到無言處 도리어 근심되노니 無言處에 도달하자,

不信人間有古今 인간의 고금 있음을 믿지 않는구려.

 

이렇게 상산 형제와 존덕성 도문학의 토론을 벌이던 곳이 바로 려산과 연산을 오가는 이곳에서 이루어졌던 것이다. 훗날 유학의 양대산맥이 형성된 것이다.

출처 : 한국서원이야기
글쓴이 : 박성진 원글보기
메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