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正音
세종 25년(1443년) 12월 완성, 세종 26년 2월 20일 崔萬理 등의 반대 상소가 있자 이듬해 鄭麟趾 申叔舟 成三問 崔恒 朴彭年 姜希顔 李塏 李善老 등 집현전 학사들에게 명하여 해설서 지음, 세종 28년(1446년) 9월 상순 반포
國之語音, 異乎中國, 與文字不相流通. 故愚民有所欲言, 而終不得伸其情者, 多矣. 予爲此憫然, 新制二十八字. 欲使人人易習, 便於日用耳
ㄱ. 牙音. 如君字初發聲. 並書, 與虯字初發聲
ㅋ. 牙音. 如快字初發聲
ᅌ. 牙音. 如業字初發聲
ㄷ. 舌音. 如斗字初發聲. 並書, 如覃字初發聲
ㅌ. 舌音. 如呑字初發聲
ㄴ. 舌音. 如那字初發聲
ㅂ. 脣音. 如彆字初發聲. 並書, 如步字初發聲
ㅍ. 脣音. 如漂字初發聲
ㅁ. 脣音. 如彌字初發聲
ㅈ. 齒音. 如卽字初發聲. 並書, 如慈字初發聲
ㅊ. 齒音. 如侵字初發聲
ㅅ. 齒音. 如戌字初發聲. 並書, 如邪字初發聲
ᅙ. 喉音. 如邑字初發聲
ㅎ. 喉音. 如虛字初發聲. 並書, 如洪字初發聲
ㅇ. 喉音. 如欲字初發聲
ㄹ. 半舌音. 如閭字初發聲
ᅀ. 半齒音. 如穰字初發聲
ᆞ. 如呑字中聲
ㅡ. 如卽字中聲
ㅣ. 如侵字中聲
ㅗ. 如洪字中聲
ㅏ. 如覃字中聲
ㅜ. 如君字中聲
ㅓ. 如業字中聲
ㅛ. 如欲字中聲
ㅑ. 如穰字中聲
ㅠ. 如戌字中聲
ㅕ. 如彆字中聲
終聲復用初聲. ㅇ連書脣音之下, 則爲脣輕音. 初聲合用則並書, 終聲同. ᆞㅡㅗㅜㅛㅠ, 附書初聲之下. ㅣㅏㅓㅑㅕ, 附書於右. 凡字必合而成音. 左加一點則去聲, 二則上聲, 無則平聲. 入聲加點同而促急
訓民正音解例
(1940년 안동의 한 고가에서 발견. 현재 澗松미술관 소장, 국보 제70호)
制字解
天地之道, 一陰陽五行而已. 坤復之間爲太極, 而動靜之後爲陰陽. 凡有生類在天地之間者, 捨陰陽而何之. 故人之聲音, 皆有陰陽之理, 顧人不察耳. 今正音之作, 初非智營而力索, 但因其聲音而極其理而已. 理旣不二, 則何得不與天地鬼神同其用也. 正音二十八字, 各象其形而制之. 初聲凡十七字. 牙音ㄱ, 象舌根閉喉之形. 舌音ㄴ, 象舌附上腭之形. 脣音ㅁ, 象ㅁ形. 齒音ㅅ, 象齒形. 喉音o, 象喉形. ㅋ比ㄱ, 聲出稍厲, 故加畫. ㄴ而ㄷ, ㄷ而ㅌ, ㅁ而ㅂ, ㅂ而ㅍ, ㅅ而ㅈ, ㅈ而ㅊ, o而ㆆ, ㆆ而ㅎ, 其因聲加畫之義皆同, 而唯ᅌ爲異. 半舌音ㄹ, 半齒音ㅿ, 亦象舌齒之形而異其體, 無加畫之義焉.
夫人之有聲, 本於五行. 故合諸四時而不悖, 叶之五音而不戾. 喉邃而潤, 水也. 聲虛而通, 如水之虛明而流通也. 於時爲冬, 於音爲羽. 牙錯而長, 木也. 聲似喉而實, 如木之生於水而有形也. 於時爲春, 於音爲角. 舌銳而動, 火也. 聲轉而颺, 如火之轉展而揚揚也. 於時爲夏, 於音爲徵. 齒剛而斷, 金也. 聲屑而滯, 如金之屑ꝯ而鍛成也. 於時爲秋, 於音爲商. 脣方而合, 土也. 聲含而廣, 如土之含蓄萬物而廣大也. 於時爲季夏, 於音爲宮. 然水乃生物之源, 火乃成物之用, 故五行之中, 水火爲大. 喉乃出聲之門, 舌乃辨聲之管, 故五音之中, 喉舌爲主也. 喉居後而牙次之, 北東之位也. 舌齒又次之, 南西之位也. 脣居末, 土無定位而寄旺四季之義也. 是則初聲之中, 自有陰陽五行方位之數也.
又以聲音淸濁而言之. ㄱㄷㅂㅈㅅㆆ, 爲全淸. ㅋㅌㅍㅊㅎ, 爲次淸. ㄲㄸㅃㅉㅆㆅ, 爲全濁. ᅌㄴㅁoㄹㅿ, 爲不淸不濁. ㄴㅁㅇ, 其聲最不厲, 故次序雖在於後, 而象形制字則爲之始. ㅅㅈ雖皆爲全淸, 而ㅅ比ㅈ, 聲不厲, 故亦爲制字之始. 唯牙之ᅌ, 雖舌根閉喉聲氣出鼻, 而其聲與o相似, 故韻書疑與喩多相混用, 今亦取象於喉, 而不爲牙音制字之始. 盖喉屬水而牙屬木, ᅌ雖在牙而與o相似, 猶木之萌芽生於水而柔軟, 尙多水氣也. ㄱ木之成質, ㅋ木之盛長, ㄲ木之老壯, 故至此乃皆取象於牙也. 全淸並書則爲全濁, 以其全淸之聲凝則爲全濁也. 唯喉音次淸爲全濁者, 盖以ㆆ聲深不爲之凝, ㅎ比ㆆ聲淺, 故凝而爲全濁也. ㅇ連書脣音之下, 則爲脣輕音者, 以輕音脣乍合而喉聲多也.
中聲凡十一字. ㆍ舌縮而聲深, 天開於子也. 形之圓, 象乎天也. ㅡ舌小縮而聲不深不淺, 地闢於丑也. 形之平, 象乎地也. ㅣ舌不縮而聲淺, 人生於寅也. 形之立, 象乎人也. 此下八聲, 一闔一闢. ㅗ與ㆍ同而口蹙, 其形則ㆍ與ㅡ合而成, 取天地初交之義也. ㅏ與ㆍ同而口張, 其形則ㅣ與ㆍ合而成, 取天地之用發於事物待人而成也. ㅜ與ㅡ同而口蹙, 其形則ㅡ與ㆍ合而成, 亦取天地初交之義也. ㅓ與ㅡ同而口張, 其形則ㆍ與ㅣ合而成, 亦取天地之用發於事物待人而成也. ㅛ與ㅗ同而起於ㅣ. ㅑ與ㅏ同而起於ㅣ. ㅠ與ㅜ同而起於ㅣ. ㅕ與ㅓ同而起於ㅣ.
ㅗㅏㅜㅓ始於天地, 爲初出也. ㅛㅑㅠㅕ起於ㅣ而兼乎人, 爲再出也. ㅗㅏㅜㅓ之一其圓者, 取其初生之義也. ㅛㅑㅠㅕ之二其圓者, 取其再生之義也. ㅗㅏㅛㅑ之圓居上與外者, 以其出於天而爲陽也. ㅜㅓㅠㅕ之圓居下與內者, 以其出於地而爲陰也. ㆍ之貫於八聲者, 猶陽之統陰而周流萬物也. ㅛㅑㅠㅕ之皆兼乎人者, 以人爲萬物之靈而能參兩儀也. 取象於天地人而三才之道備矣. 然三才爲萬物之先, 而天又爲三才之始, 猶ㆍㅡㅣ三字爲八聲之首, 而ㆍ又爲三字之冠也.
ㅗ初生於天, 天一生水之位也. ㅏ次之, 天三生木之位也. ㅜ初生於地, 地二生火之位也. ㅓ次之, 地四生金之位也. ㅛ再生於天, 天七成火之數也. ㅑ次之, 天九成金之數也. ㅠ再生於地, 地六成水之數也. ㅕ次之, 地八成木之數也. 水火未離乎氣, 陰陽交合之初, 故闔. 木金陰陽之定質, 故闢. ㆍ天五生土之位也. ㅡ地十成土之數也. ㅣ獨無位數者, 盖以人則無極之眞, 二五之精, 妙合而凝, 固未可以定位成數論也. 是則中聲之中, 亦自有陰陽五行方位之數也.
以初聲對中聲而言之, 陰陽, 天道也. 剛柔, 地道也. 中聲者, 一深一淺一闔一闢, 是則陰陽分而五行之氣具焉, 天之用也. 初聲者, 或虛或實或颺或滯或重若輕, 是則剛柔著而五行之質成焉, 地之功也. 中聲以深淺闔闢唱之於前, 初聲以五音淸濁和之於後, 而爲初亦爲終. 亦可見萬物初生於地, 復歸於地也.
以初中終合成之字言之, 亦有動靜互根陰陽交變之義焉. 動者, 天也. 靜者, 地也. 兼乎動靜者, 人也. 盖五行在天則神之運也, 在地則質之成也, 在人則仁禮信義智神之運也, 肝心脾肺腎質之成也. 初聲有發動之義, 天之事也. 終聲有止定之義, 地之事也. 中聲承初之生, 接終之成, 人之事也. 盖字韻之要, 在於中聲, 初終合而成音. 亦猶天地生成萬物, 而其財成輔相則必賴乎人也. 終聲之復用初聲者, 以其動而陽者乾也, 靜而陰者亦乾也, 乾實分陰陽而無不君宰也. 一元之氣, 周流不窮, 四時之運, 循環無端, 故貞而復元, 冬而復春. 初聲之復爲終, 終聲之復爲初, 亦此義也. 旴. 正音作而天地萬物之理咸備, 其神矣哉. 是殆天啓聖心而假手焉者乎.
訣曰
天地之化本一氣 陰陽五行相始終
物於兩間有形聲 元本無二理數通
正音制字尙其象 因聲之厲每加畫
音出牙舌脣齒喉 是爲初聲字十七
牙取舌根閉喉形 唯業似欲取義別
舌迺象舌附上腭 脣則實是取口形
齒喉直取齒喉象 知斯五義聲自明
又有半舌半齒音 取象同而體則異
那彌戌欲聲不厲 次序雖後象形始
配諸四時與冲氣 五行五音無不協
維喉爲水冬與羽 牙迺春木其音角
徵音夏火是舌聲 齒則商秋又是金
脣於位數本無定 土而季夏爲宮音
聲音又自有淸濁 要於初發細推尋
全淸聲是君斗彆 卽戌挹亦全淸聲
若迺快呑漂侵虛 五音各一爲次淸
全濁之聲虯覃步 又有慈邪亦有洪
全淸並書爲全濁 唯洪自虛是不同
業那彌欲及閭穰 其聲不淸又不濁
欲之連書爲脣輕 喉聲多而脣乍合
中聲十一亦取象 精義未可容易觀
呑擬於天聲最深 所以圓形如彈丸
卽聲不深又不淺 其形之平象乎地
侵象人立厥聲淺 三才之道斯爲備
洪出於天尙爲闔 象取天圓合地平
覃亦出天爲已闢 發於事物就人成
用初生義一其圓 出天爲陽在上外
欲穰兼人爲再出 二圓爲形見其義
君業戌彆出於地 據例自知何湏評
呑之爲字貫八聲 維天之用徧流行
四聲兼人亦有由 人參天地爲最靈
且就三聲究至理 自有剛柔與陰陽
中是天用陰陽分 初迺地功剛柔彰
中聲唱之初聲和 天先乎地理自然
和者爲初亦爲終 物生復歸皆於坤
陰變爲陽陽變陰 一動一靜互爲根
初聲復有發生義 爲陽之動主於天
終聲比地陰之靜 字音於此止定焉
韻成要在中聲用 人能輔相天地宜
陽之爲用通於陰 至而伸則反而歸
初終雖云分兩儀 終用初聲義可知
正音之字只卄八 探賾錯綜窮深幾
指遠言近牖民易 天授何曾智巧爲
初聲解(생략)
中聲解
中聲者, 居字韻之中, 合初終而成音, 如呑字中聲是ㆍ. ㆍ居ㅌㄴ之間而爲. 卽字中聲是ㅡ, ㅡ居ㅈㄱ之間而爲즉. 侵字中聲是ㅣ, ㅣ居ㅊㅁ之間而爲침之類. 洪覃君業欲穰戌彆, 皆倣此. 二字合用者, ㅗ與ㅏ同出於ㆍ 故合而爲ㅘ. ㅛ與ㅑ又同出於ㅣ, 故合而爲ㆇ. ㅜ與ㅓ同出於ㅡ, 故合而爲ㅝ. ㅠ與ㅕ又同出於ㅣ, 故合而爲ᆑ. 以其同出而爲類, 故相合而不悖也. 一字中聲之與ㅣ相合者十, ᆡㅢㅚㅐㅟㅔㆉㅒㆌㅖ是也. 二字中聲之與ㅣ相合者四 ㅙㅞㆈㆋ是也. ㅣ於深淺闔闢之聲, 並能相隨者, 以其舌展聲淺而便於開口也. 亦可見人之參贊開物而無所不通也. 訣曰(생략)
終聲解(생략)
合字解
(생략)…<四聲과 傍點>諺語平上去入, 如활爲弓而其聲平, :돌爲石而其聲上, ·갈爲刀而其聲去, ․붇爲筆而其聲入之類. 凡字之左, 加一點爲去聲, 二點爲上聲, 無點爲平聲, 而文之入聲, 與去聲相似. 諺之入聲無定, 或似平聲, 如긷爲柱, 녑爲脅. 或似上聲, 如:낟爲穀, :깁爲繒. 或似去聲, 如·몯爲釘, ·입爲口之類. 其加點則與平上去同. 平聲安而和, 春也, 萬物舒泰. 上聲和而擧, 夏也, 萬物漸盛. 去聲擧而壯 秋也 萬物成熟. 入聲促而塞, 冬也, 萬物閉藏.…(중략)…(訣曰)…方言俚語萬不同 有聲無字書難通 一朝 制作侔神工 大東千古開朦朧
用字例 (생략)
鄭麟趾 序文
有天地自然之聲, 則必有天地自然之文. 所以古人因聲制字, 以通萬物之情, 以載三才之道, 而後世不能易也. 然四方風土區別, 聲氣亦隨而異焉. 蓋外國之語, 有其聲而無其字. 假中國文字以通其用, 是猶枘鑿之鉏鋙也, 豈能達而無礙乎. 要皆各隨所處而安, 不可强之使同也. 吾東方禮樂文章, 侔擬華夏. 但方言之語, 不與之同. 學書者患其旨趣之難曉, 治獄者病其曲折之難通. 昔新羅薛聰, 始作吏讀, 官府民間, 至今行之. 然皆假字而用, 或澁或窒. 非但鄙陋無稽而已, 至於言語之間, 則不能達其萬一焉.
癸亥冬. 我
殿下創制正音二十八字, 略揭例義以示之, 名曰訓民正音. 象形而字倣古篆, 因聲而音叶七調. 三極之義, 二氣之妙, 莫不該括. 以二十八字而轉換無窮, 簡而要, 精而通, 故智者不終朝而會, 愚者可浹旬而學. 以是解書, 可以知其義. 以是聽訟, 可以得其情. 字韻則淸濁之能辨, 樂歌則律呂之克諧. 無所用而不備, 無所往而不達. 雖風聲鶴唳, 鷄鳴狗吠, 皆可得而書矣. 遂
命詳加解釋, 以喩諸人. 於是, 臣與集賢殿應敎臣崔恒, 副校理臣朴彭年, 臣申叔舟, 修撰臣成三問, 敦寧府注簿臣姜希顔, 行集賢殿副修撰臣李塏, 臣李善老等, 謹作諸解及例, 以敍其梗槩. 庶使觀者不師而自悟. 若其淵源精義之妙, 則非臣等之所能發揮也. 恭惟我
殿下, 天縱之聖, 制度施爲超越百王. 正音之作, 無所祖述, 而成於自然. 豈以其至理之無所不在, 而非人爲之私也. 夫東方有國, 不爲不久, 而開物成務之大智, 蓋有待於今日也歟. 正統十一年九月上澣. 資憲大夫禮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春秋館事世子右賓客臣鄭麟趾拜手稽首謹書
崔萬理 등의 훈민정음 반대 상소문과 세종의 반론
세종실록【태백산사고본】
世宗 103卷, 26年(1444 甲子 / 명 정통(正統) 9年) 2月 20日(庚子) 1번째기사
○庚子/集賢殿副提學崔萬理等上疏曰:
臣等伏覩諺文制作, 至爲神妙, 創物運智, 夐出千古。 然以臣等區區管見, 尙有可疑者, 敢布危懇, 謹疏于後, 伏惟聖裁。
一, 我朝自祖宗以來, 至誠事大, 一遵華制, 今當同文同軌之時, 創作諺文, 有駭觀聽。 儻曰諺文皆本古字, 非新字也, 則字形雖倣古之篆文, 用音合字, 盡反於古, 實無所據。 若流中國, 或有非議之者, 豈不有愧於事大慕華?
一, 自古九州之內, 風土雖異, 未有因方言而別爲文字者, 唯蒙古、西夏、女眞、日本、西蕃之類, 各有其字, 是皆夷狄事耳, 無足道者。 《傳》曰: “用夏變夷, 未聞變於夷者也。” 歷代中國皆以我國有箕子遺風, 文物禮樂, 比擬中華。 今別作諺文, 捨中國而自同於夷狄, 是所謂棄蘇合之香, 而取螗螂之丸也, 豈非文明之大累哉?
一, 新羅薜聰吏讀, 雖爲鄙俚, 然皆借中國通行之字, 施於語助, 與文字元不相離, 故雖至胥吏僕隷之徒, 必欲習之。 先讀數書, 粗知文字, 然後乃用吏讀。 用吏讀者, 須憑文字, 乃能達意, 故因吏讀而知文字者頗多, 亦興學之一助也。 若我國, 元不知文字, 如結繩之世, 則姑借諺文, 以資一時之用猶可, 而執正議者必曰: “與其行諺文以姑息, 不若寧遲緩而習中國通行之文字, 以爲久長之計也。” 而況吏讀行之數千年, 而簿書期會等事, 無有防礎者, 何用改舊行無弊之文, 別創鄙諺無益之字乎? 若行諺文, 則爲吏者專習諺文, 不顧學問文字, 吏員岐而爲二。 苟爲吏者以諺文而宦達, 則後進皆見其如此也, 以爲: “二十七字諺文, 足以立身於世, 何須苦心勞思, 窮性理之學哉?” 如此則數十年之後, 知文字者必少。 雖能以諺文而施於吏事, 不知聖賢之文字, 則不學墻面, 昧於事理之是非, 徒工於諺文, 將何用哉? 我國家積累右文之化, 恐漸至掃地矣。 前此吏讀, 雖不外於文字, 有識者尙且鄙之, 思欲以吏文易之, 而況諺文與文字, 暫不干涉, 專用委巷俚語者乎? 借使諺文自前朝有之, 以今日文明之治, 變魯至道之意, 尙肯因循而襲之乎? 必有更張之議者, 此灼然可知之理也。 厭舊喜新, 古今通患, 今此諺文不過新奇一藝耳, 於學有損, 於治無益, 反覆籌之, 未見其可也。
一, 若曰如刑殺獄辭, 以吏讀文字書之, 則不知文理之愚民, 一字之差, 容或致冤。 今以諺文直書其言, 讀使聽之, 則雖至愚之人, 悉皆易曉而無抱屈者, 然自古中國言與文同, 獄訟之間, 冤枉甚多。 借以我國言之, 獄囚之解吏讀者, 親讀招辭, 知其誣而不勝棰楚, 多有枉服者, 是非不知招辭之文意而被冤也明矣。 若然則雖用諺文, 何異於此? 是知刑獄之平不平, 在於獄吏之如何, 而不在於言與文之同不同也。 欲以諺文而平獄辭, 臣等未見其可也。
一, 凡立事功, 不貴近速。 國家比來措置, 皆務速成, 恐非爲治之體。 儻曰諺文不得已而爲之, 此變易風俗之大者, 當謀及宰相, 下至百僚國人, 皆曰可, 猶先甲先庚, 更加三思, 質諸帝王而不悖, 考諸中國而無愧, 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然後乃可行也。 今不博採群議, 驟令吏輩十餘人訓習, 又輕改古人已成之韻書, 附會無稽之諺文, 聚工匠數十人刻之, 劇欲廣布, 其於天下後世公議何如? 且今淸州椒水之幸, 特慮年歉, 扈從諸事, 務從簡約, 比之前日, 十減八九, 至於啓達公務, 亦委政府。 若夫諺文, 非國家緩急不得已及期之事, 何獨於行在而汲汲爲之, 以煩聖躬調燮之時乎? 臣等尤未見其可也。
一, 先儒云: “凡百玩好, 皆奪志, 至於書札, 於儒者事最近, 然一向好着, 亦自喪志。” 今東宮雖德性成就, 猶當潛心聖學, 益求其未至也。 諺文縱曰有益, 特文士六藝之一耳, 況萬萬無一利於治道, 而乃硏精費思, 竟日移時, 實有損於時敏之學也。 臣等俱以文墨末技, 待罪侍從, 心有所懷, 不敢含默, 謹罄肺腑, 仰瀆聖聰。
上覽疏, 謂萬理等曰: “汝等云: ‘用音合字, 盡反於古。’ 薜聰吏讀, 亦非異音乎? 且吏讀制作之本意, 無乃爲其便民乎? 如其便民也, 則今之諺文, 亦不爲便民乎? 汝等以薜聰爲是, 而非其君上之事, 何哉? 且汝知韻書乎? 四聲七音, 字母有幾乎? 若非予正其韻書, 則伊誰正之乎? 且疏云: ‘新奇一藝。’ 予老來難以消日, 以書籍爲友耳, 豈厭舊好新而爲之? 且非田獵放鷹之例也, 汝等之言, 頗有過越。 且予年老, 國家庶務, 世子專掌, 雖細事固當參決, 況諺文乎? 若使世子常在東宮, 則宦官任事乎? 汝等以侍從之臣, 灼知予意, 而有是言可乎?”
萬理等對曰: “薜聰吏讀, 雖曰異音, 然依音依釋, 語助文字, 元不相離。 今此諺文, 合諸字而竝書, 變其音釋而非字形也。 且新奇一藝云者, 特因文勢而爲此辭耳, 非有意而然也。 東宮於公事則雖細事不可不參決, 若於不急之事, 何竟日致慮乎?”
上曰: “前此金汶啓曰: ‘制作諺文, 未爲不可。’ 今反以爲不可。 又鄭昌孫曰: ‘頒布《三綱行實》之後, 未見有忠臣孝子烈女輩出。 人之行不行, 只在人之資質如何耳, 何必以諺文譯之, 而後人皆效之?’ 此等之言, 豈儒者識理之言乎? 甚無用之俗儒也。” 前此, 上敎昌孫曰: “予若以諺文譯《三綱行實》, 頒諸民間, 則愚夫愚婦, 皆得易曉, 忠臣孝子烈女, 必輩出矣。” 昌孫乃以此啓達, 故今有是敎。
上又敎曰: “予召汝等, 初非罪之也, 但問疏內一二語耳。 汝等不顧事理, 變辭以對, 汝等之罪, 難以脫矣。” 遂下副提學崔萬理、直提學辛碩祖、直殿金汶、應敎鄭昌孫、副校理河緯地、副修撰宋處儉、著作郞趙瑾于義禁府。 翌日, 命釋之, 唯罷昌孫職。 仍傳旨義禁府:
金汶前後變辭啓達事由, 其鞫以聞。
'한문문법'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스크랩] 한글 맞춤법 / 검사기 (0) | 2014.07.10 |
---|---|
[스크랩] 父母님 에게 歲拜하는 節次 (0) | 2014.02.20 |
[스크랩] 촌수(寸數)와 친척관계 (0) | 2014.02.20 |
[스크랩] 부수 뜻 알기 (0) | 2014.02.20 |
[스크랩] 한자약자 모음 (0) | 2014.02.20 |